分享更多
字体:

曲子:“金融温州”将助推中国金融时代的来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6 06:4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广东模式”概述与评价

  

  广东省强调“效率第一”和“发展才是硬道理”,主张做大“蛋糕”才能多分“蛋糕”,尤其是其“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方向得到国内多数学者认同。

  严格地说,“广东模式”脱胎于“深圳模式”。“广东模式”有两个基础特征:一是强调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二是强调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传统温州模式”与“金融温州模式”

  

  如果用一个词定义“温州模式”,那就是自由市场方向,其与“广东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市场化更彻底,更接近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温州民营经济占全市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81.6%,民营企业(工商户)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5%,工业产值占95.5%,上缴税收占80%,外贸出口额占95%,从业人员占93%。温州书记陈德荣曾总结道,在温州,除了央企几乎都是民营企业,实现了“聪明的政府”和“聪明的企业家”的共生共赢。

  传统的“温州模式”就是被著名学者费孝通定义的“小商品、大市场”。遗憾的是,在现有的中国经济体制下,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结果是高端产业引不进来、中端产业转移出去、低端产业留在本地,整个产业链逐渐低端化。

  因此,可以断定“传统的温州模式”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温州新模式”的定义应该是:自由市场经济+金融温州。

  “金融温州新模式”与中国金融时代的来临

  

  3月2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从时间上和内容上看,这已经向外界传递出国家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等诸多政策的信号。

  此次国务院在公布温州方案时开宗明义地指出:温州市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裕,民间金融活跃。这样的论断赋予“金融温州”以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应该说,这次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被“逼”出来的。这个“倒逼”来源于温州民间借贷之殇,而这个“殇”至今仍未结束。

  统计显示,截至2月末,温州出走企业234家,比年初新增60家,其中1月份发生24家,2月份36家。温州有关金融管理、监管部门明确指出,企业出走现象未能遏制。同时,中小企业还贷压力还在逐月加大。温州市银监局报告指出,3-6月份是银行贷款的集中还款期,到期贷款将从274亿元增加到329亿元。但由于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部分温州当地银行停止了个人贷款的发放,个别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发放的条件也更为严格,中小企业还贷压力有增无减。多位温州民企负责人表示,他们目前更为关心的是如何走出眼前的困境。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从经济角度理解,就是承认商品经济和发展商品经济。30多年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市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趋于饱和,而接下来中国将迎来一系列金融改革,包括利率和汇率市场化、金融管制和外汇资本的放松、金融垄断破除和民营银行的出现以及金融商品的快速发展。这些都在推进中国金融时代的来临,而“金融温州”的出现或将成为中国金融时代来临的一个标志。

  温州书记陈德荣对“金融温州”的总结比较到位,没有温州的民间金融,就没有温州的市场经济,也没有温州的企业家。相应的是,没有“金融温州”,就没有温州市场经济的未来开拓与创新,就没有浙江民营经济的未来持续性发展,也就难有“金融中国”的出现。(曲子)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延伸阅读:

  “温州模式救中国”系列之一:"救温州"将成伪命题 温州新模式或可"救"中国

  “温州模式救中国”系列之二:“温州模式救中国”的三个条件

  “温州模式救中国”系列之三:“金融温州”是金融中国的前奏

  “温州模式救中国”系列之四:“金融温州”最大障碍可能是政策限制

  “温州模式救中国”系列之五:理解“温州模式救中国”的要旨

  “温州模式救中国”系列之六:民间金融之殇就是温州的凤凰涅槃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