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经济就要有大国心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6 07:3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告别“中国奇迹”》作者、新任巴克莱亚洲新兴市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近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指出,由于中国经济已经在向大国经济转变,但是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尚未完成,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放慢。他认为,中国既然已经成为大国经济,就必须摒弃小国心态。一方面,要认识到过去执行的许多政策也许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今天可能会变成经济失衡甚至国际争端的源头;另一方面,中国也应该逐步发挥符合自身地位的积极作用,保护经济全球化的方向,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改革,帮助世界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未来我国经济增速将会放慢
《经济参考报》:作为经济学者,您是怎么判断我国经济中长期走势的?
黄益平:中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在短短的30多年间,中国由一个封闭的、以农业为主的低收入国家变成了影响力遍及全球的经济大国。尽管按照人均收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中低收入国家。但它的国际经济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绝大多数的经济大国,特别是在全球通货膨胀、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等方面的影响举足轻重。连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堪称为世界少有的“经济奇迹”。
作为大国经济,不但中国的政策将直接影响世界经济与市场,国际社会也会对中国提出更多的要求。从汇率政策到资本管制,从全球失衡到气候变化,从贸易谈判到国际经济秩序改革,中国无不处于国际经济政策争论的中心。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现象,比如,中国一方面还是中低收入国家,另一方面已经是拥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强国。同时,在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上,基于高速增长的乐观主义,与基于结构失衡的悲观主义之间也存在明显的脱节。我们将这一系列看似矛盾的现象称为“中国经济之谜”。
我试图解开这个“中国经济之谜”,于是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的两大命题:一是从经济奇迹到常规发展的过渡;二是从小国经济向大国经济的转变。如果这两个预期真正实现的话,未来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慢,通胀的压力将会上升,产业升级的步伐将会加速,经济失衡的矛盾将会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将会改善,经济周期将会变得日益突出。至此,中国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同时拥有相应的权利与责任的经济强国。
这些变化有的已经发生、有些即将发生,中国已经是个大国经济,但尚未进入常规发展阶段。这些已经或者即将发生的变化,无一例外地对我们每个人和每个企业将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决定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未来。
现在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参考报》: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提出了“告别‘中国奇迹’”这样的观点?
黄益平:什么是奇迹?奇迹是在通常条件下不太可能发生的现象,也可以说奇迹就是非正常现象。我国经济在过去30年创造了“中国奇迹”,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而促成这个奇迹的,也确实有一些合理的因素。我国在改革以前常年实施中央计划体制,资源配置效率极度低下,在改革开放的前夜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一旦开始经济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原来经济中被常年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了,比如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就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看做是一种报复性的反弹。
事实上过去30年我国要素市场的扭曲是相当广泛的,几乎涉及劳动力、土地、资本、能源、水和其他资源等所有要素市场。这些扭曲的结果,是要素价格被低估,生产成本被压低,相当于变相地为生产者、出口商和投资者提供补贴。这些隐性的补贴人为地提高了生产利润、增加了投资回报,并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样,经济增长速度被进一步加快了,但投资和出口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被人为地提高了。超过正常比重的外部经济放大了中国在世界市场的影响力,而超过正常比重的投资,加速了城市面貌的改变。正是因为结构性的扭曲,给世人造成了中国已经是影响力遍及世界的发达经济的错觉。但它们同时也降低了经济效益并最终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令人焦虑的是,过去几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深化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理论的层面,而应该真正落实到政策实践上。过去一度行之有效的政策已经难以为继,现在必须改变政策策略,告别“中国奇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
大国经济必须有大国经济心态
《经济参考报》:如果未来中国经济进入了常规增长时期,下一步应如何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黄益平:从经济奇迹到常规发展,从“小国经济”到“大国经济”,可能是中国经济正在或者即将经历的两大转型。在过去30年,政府将自由市场制度重新引入到经济当中。不过任务仅仅完成了一半,产品交易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但要素交易市场化的进程尚未完成。这一还未完成的改革,既人为地提高了经济增长速度,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与官员已经意识到,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难以持续的。但是即使在学者之间,也还没有形成要素市场扭曲是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根源的共识。因此要解决经济结构问题和增长质量的问题,第一步要统一认识,第二步要从整治问题的根源出发来设计政策措施。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保障长期增长。
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猜想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尤其是经济显著下行,会不会成为下一次全球经济衰退的触发点?这一推测的前提条件是中国是否已经成为决定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力量。对中国来说,成为大国经济起码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大国经济必须有大国经济的心态。中国过去在经济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扭曲措施,应该说情有可原,从实际增长效果看也不错。但问题是现在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中国是小国经济,其他国家可能不会过于关注中国的问题。但我们已经是大国经济,中国的政策有可能对其他经济产生显著影响。这个时候如果再简单地把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汇率政策或者利率政策的批评看作是干涉中国经济内政,就不再合适。如果我们再声称需要保持汇率水平的扭曲来保证国内的就业水平,就十分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批评。这个分析,不仅适合于汇率政策,同样适合于气候变化和全球再平衡等问题。
第二,既然是大国,就必须对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国际经济秩序改革作出贡献。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是60多年前在美国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过去10年来,世界经济起码发生了两个重大事件,一是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迅速崛起,已经占到全球经济的半壁江山;二是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使得我们对原先认定的目标金融模式———美元、美联储和美国金融市场产生了怀疑。因此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但如何改,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而大家一致认同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将在改革中发挥重大作用。中国究竟应该如何做?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责任编辑:袁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