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6 11:0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6日讯 为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为规划全文: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变革,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创新突破、应用深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28.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日益明显,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已具备再上新台阶的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6万亿元,是2005年的3.5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0.2%提高到2010年的18%,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新兴网络软件和应用服务快速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突出,企业实力明显提高。2010年,广东、北京、江苏、山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和四川9个省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的87%。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年收入过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以下简称软件企业)已经超过2000家,其中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过100亿元有4家,超过500亿元有1家,大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在“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有力推动下,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套件、中间件等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明显提升,集成整合不断深化,在党政等关键部门、电子政务等重点领域以及电信、电力、邮政、制造等重点行业得到了较好应用。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取得良好进展,信息安全服务迅速发展。企业管理软件、互联网应用软件、游戏软件等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份额逐步扩展。中小企业创新活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迅速崛起。

  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产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等各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知识产权意识进一步增强,极大激发了产业创新活力。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实现预期目标。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比例逐年提高。企业积极运用知识产权手段提高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主动应对技术标准制约和市场竞争纠纷,维护合法权益。在《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等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应用环境、政策环境得到改善。

  产业地位显著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带动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催生了一批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为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许多省市立足产业资源优势,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产业规模和实力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依然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大企业,产业整体上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创新体系不健全,核心技术缺乏;产业链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亟待建立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人才结构矛盾突出,高层次、复合型、领军型人才依然缺乏;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支撑体系有待完善,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亟需提升。

  (责任编辑:孙丹)

  

  (责任编辑:孙丹)

  

  (责任编辑:孙丹)

  

  (责任编辑:孙丹)

  

  (责任编辑:孙丹)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