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助力三化新战略 深耕区域产业集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7 04:3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博鳌亚洲论坛闭幕了,回味这次盛会:会议密集,有观点、有争锋的不少,发人深省的不少,亚洲制造业论坛算是一个。

   金融危机后,亚洲制造业普遍感到痛苦,危机前,亚洲迎来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产业转移的黄金期;危机后,发达国家或将再工业化、重回制造业。而亚洲国家此时也面临制造业升级的问题,亚洲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在制造业领域有一定的竞争不可避免。

   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亚洲自然有转型和升级的紧迫感,从此次亚洲制造业论坛的议题设置皆可见一斑——“亚洲制造业的战略突破”。

   此次会议被誉为亚洲制造行业转型与升级的驱动力和风向标,亦是华夏幸福基业与博鳌亚洲论坛的首度合作。作为国内“开发区投资运营专家”,华夏幸福基业以产业促进机构身份与博鳌亚洲论坛深度合作,参与了关于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话题深度讨论,而华夏幸福基业关于制造业发展的见解,以及提出的“产业推动中国,实业创造世界”理念,也引发了来自中美德日等国产业领袖和企业精英的强烈共鸣。

   “打造产业集群系统良性的生态环境,是促进中国城市化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华夏幸福基业的这一观点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得到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可。

   以开发区为载体,创造园区开发运营与城镇开发建设相互促进“三化”发展路径,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指向。

   4月2日,国务院高层领导在亚洲博鳌论坛上表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行“三化”并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路径,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的战略举措,可以助推中国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化”新战略目标,成为指引未来中国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发展的方向。

   而无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与产业发展相关,而工业化更是将制造业等新工业经济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

   “打造产业集群系统良性的生态环境,是促进中国城市化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在由博鳌亚洲论坛主办,华夏幸福基业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参与的制造业圆桌会议上,华夏幸福基业全球产业促进中心总裁、产业中国创始人轷震宇表示,中国制造业已经步入以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新时期,注重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三化”新路径

   笔者从博鳌论坛上获悉,在外需下降、国内通胀压力不减等诸多背景下,中国工业增速在近期放缓的态势还在继续。

   交通银行最新预测报告数据,气候因素导致的食品类价格上涨,预计3月份CPI同比涨幅为3.5%,比2月略有反弹,而此前,业内普遍预计CPI会进一步走低。

   汇丰银行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8.1%,为4个月以来的低点。一系列经济数据增加了市场对3月份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的担忧。

   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在制造业圆桌会议上直言,当前国内经济局势的下滑压力大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以中远集团为例,2011年净利润就亏掉了104.5亿元,油价上涨、国际货运市场低迷等因素今年依然存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相关人士认为,从前两个月的数据来看,从消费、投资和贸易数据看,总需求进一步放缓态势明显,今年一季度的工业增速很可能进一步放缓,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超过以往。

   “预计一季度GDP环比增速可能从去年四季度的2.0%放缓至1.6%,低于此前预期的1.9%,同比增速可能降至8.5%左右,低于预期的8.7%,”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如是说。

   此次制造业圆桌会议的主题聚焦“亚洲制造业的战略突破”,虽然亚洲制造业的发展遇到重大挑战,但来自中、德、美、日等国的行业领袖们一致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并未改变。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51.3%,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城市化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上千万人走进城市,消费和投资需求也随之增加。

   城镇化决定了中国内需市场具有很大的扩大前景,而工业化是提高中国产业竞争力和给城镇化带来就业、社保等人口聚集支持的关键环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不断推进,中国至少还有20年的发展机遇。

   若要实现“三化”目标,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成为了核心问题。

   珠海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中国制造业、亚洲的制造业已经走向世界。”工业再造的核心是创新,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改革开放30年,从过去简单的贴牌加工到今天有自己的技术,标志着中国制造业、亚洲的制造业已经走向世界。

   一方面,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中国依然留住制造业工作机会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给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空间,中、西、部可以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

   轷震宇介绍,华夏幸福基业通过近10年的实践摸索,走出了一条以开发区专业化运作来带动产业链升级的路子。上述模式在“亚洲制造业突围”的论坛上,也得到了与会嘉宾的认同。

   以开发区为载体,创造园区开发运营与城镇开发建设相互促进的“三化”发展路径,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指向。

   产业集群系统

   在上述制造业圆桌会议上,“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制造业的优化升级作为促进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已形成共识。

   其中,被业内称为中国目前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投资运营专家的华夏幸福基业,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成为了中国制造业转型讨论的热点嘉宾。

   “打造产业集群系统良性的生态环境,是促进中国城市化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轷震宇表示,产业集聚带来的是产业链一体化,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抵抗通货膨胀下成本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相互接近,可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竞争的环境。

   构建一个国家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国家对产业的政策扶持;二是区域产业集群价值的培育与打造。

   而打造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由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产业促进机构三方一体来共同实现。地方政府应该制定好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做好营商环境,通过软性服务,提高本地区产业吸引力。龙头企业会影响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很多企业,有极强的辐射作用,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集群是打造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核心。产业促进机构,利用市场化运作,资源整合的优势,联结产业促进的各个环节,延伸产业链,可以很好地弥补地方政府和产业龙头在打造产业集群方面的不足。

   对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三一重工副董事长何真临也表示认可。何真临说:“在集成创新方面,中国人的智慧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无法超越的”。中国人聪明的就是可以整合世界上最优势资源为我所用,结合我们中国人集成创新优势,我们就很快地由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站在世界的巅峰。中国的企业要走向世界,首先要打破技术恐惧,在集成创新方面发挥优势。

   产业集群独具特色的资源环境、产业集聚军的成本减少、信息知识的外溢效应等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向该区域聚集。

   施耐德董事会主席赵国华说:“未来亚洲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一套新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在日本地震后,很多工业面临供应链和价值链中断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创新的设计一套更加现代、更加新型的供应链体系和制造业体系。

   前述相关人士介绍,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迎合了国际产业转移和大都市郊区化带来的产业升级、区域分工的历史机遇,对于核心城市的周边地区来说,无疑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截止到2011年底,华夏幸福在北京周边和全国各地共有10个已建和在建的产业园区,其投资运营的园区,累计签约入园企业438家,累计投资额489亿元。

   从2002年开始,华夏幸福基业就在环渤海地区进行了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建设的尝试,结合产业发展动向,为一个地区制定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策略,形成了通过从市场调研、产业分析、招商引资到产业服务的全流程体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产业促进方法。现在已经有能力在局部地区携手地方政府和企业打造区域产业集群生态系统。

   笔者了解到,华夏幸福基业通过分析区域交通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结合全球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为园区制定产业发展方向。同时,构建了从市场调研、产业分析、招商引资到产业服务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从而在局部地区营造了与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同携手快速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随着美国“再工业化”理念的提出,中国等亚洲国家将如何让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回归成为广泛的呼声。

   “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链将如何重构?亚洲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面临哪些机遇?实体经济回归的路径在哪里?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在哪里?回归之后亚洲经济又将面临怎样的发展态势?

   4月2日,在由博鳌亚洲论坛主办,华夏幸福基业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参与的博鳌亚洲论坛2012——制造业领袖圆桌会议上,来自中、韩、日、美等国的产业精英们围绕“亚洲制造业的战略突破”,共同探讨了上述议题。

   作为唯一以“产业促进机构”身份参会的华夏幸福基业,其提出的“打造产业集群良性生态系统”的观点得到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可。

   在华夏幸福基业看来,亚洲制造业已经进入产业集群升级与转移的过程,尤其是在中国,区域之间竞争更加明显的体现为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实现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博鳌归来,笔者就如何培育与打造区域产业集群价值,与华夏幸福基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一场深入对话。

   打造产业集群系统

   良性生态环境

   问:刚刚闭幕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扩大内需是首要任务,扩大内需和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有没有关系?

   答:此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两个方面:一个是出口、一个是投资。

   目前来看,国际危机尚未消除,欧债债务危机还在持续,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可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由此,短期来看,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国际市场的进口增幅放慢,中国出口将从超常增长态向常规增长态转变,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下降。

   与此同时,依靠政府支出推动的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也难以持续,近年来,地方的债务风险已经逐渐凸显。

   因此,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要逐渐转移到依靠内需和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上来。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会带来出口竞争力增加,同时会降低商品成本,从供给上刺激内需市场。

   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发展实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对于中国来讲,如何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答:各国回归实体经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先是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的理念,随后全球的经济体都拉开实体经济回归的概念。

   而从中国来说,无论从“十二五”规划,还是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是刚刚闭幕“两会”,也都在强调实体经济的价值。

   目前来说,实体经济发展的形势并不乐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下调了经济增速,去年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回落,预计今年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除了外需增长乏力,内需扩大的形势也不乐观,一方面,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大,制造业方面还面临着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燃料、动力、运输等购进价格将继续上行,员工工资水平稳步上升,人工成本持续增长将成为今后的常态,销售水平增加;另一方面,居民的收入增长较慢,差距在逐渐拉大。

   城镇化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城镇化会带来实体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产业工人和消费驱动。

   据统计,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现在刚刚达到50%,和国外差距较大,未来至少有20年的发展机遇。

   问: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双向融合”?

   答:城市的发展必须和工业化发展的现阶段相匹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伴随着一次次的产业转移和产业聚集来实现的。

   目前来看,中国区域间的产业竞争已经更多的表现在产业和产业集聚间的竞争上。

   因此,城市的建设必须和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在未来开发区的整体战略上,了解区域的产业定位,基于此打造出一个一个产业集聚系统良性生态环境,以实现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双向融合”。

   问:如何打造一个良好的产业集聚系统良性生态环境?

   答:区域产业集群价值的培育与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产业促进机构三位一体,紧密合作才能实现。

   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制定好适合本 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做好营商环境,通过软性服务,提高本地区产业吸引力。

   其次,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会影响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很多的企业,有极强的辐射作用,围绕龙头企业打 造产业链集群是整个问题的核心。

   诸如华夏幸福基业的产业促进机构,发挥灵活的市场化机制,整合外部的资源和条件。在结合很多产业链环节当中的细节问题,对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在打造产业链环节当中的一些不足产生弥补。

   开发区是很好的载体

   问:华夏幸福基业一直战斗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前沿,据你了解,目前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如何?

   答:华夏幸福基业全球产业促进中心500多名工作者在过去的近10年,接触了上千家企业家,积累了将近15万条企业数据库的信息。

   这个过程让大家感触颇深,首先中国的产业资本大量游离在实体经济之外,实业经济空心化比较严重。

   目前,中国以及亚洲正处在实现产业集群升级和转移的过程中,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特别需要产业资金的支持,作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新城专家,华夏幸福基业也一直致力于呼吁舆论关注制造业发展、呼吁产业资本回归实体经济、帮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

   其次,在大的产业链中,国企、民企、和外资企业的生存状态完全不同,央企和地方国企凭借其政策和资源优势,在往产业链的高端走,开始做大做强,向整套设备和大型配套上聚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投资状况则不同,由于资金链紧张,它们在未来的产业链当中被迫走到产业的中端和末端。外资企业在华投资进程明显放缓,一方面是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过去两年,各个地方政府不再过多强调外资在招商引资当中的比例,而是更多的转向于内资企业。

   问:大量产业资本还停留在传统产业,并且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一矛盾?

   答:产业资本流动的方向需要辩证的看待,不同的产业资本在不同的产业当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国有资本,整体实力雄厚,对产业升级的推动力非常重要;民营资本,规模庞大,由于体制灵活,民间资本捕捉机遇的能力较强,但民营企业利润较低,未来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外资技术基础好,是进出口的主力军,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少,通常将处于价值链高端位置的研发环节置于国外本部,同时往往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优势进行加工贸易,外向度明显高于内资企业。

   问:开发区往往是嫁接资本和产业最好的平台,但是很多地方开发区发展情况并不好,华夏幸福基业是如何做的?

   答:产业集群升级表现为产业集群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进的过程。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载体,担负着产业集群整体升级的重任。

   华夏幸福基业通过深化产业促进与城市发展的双轮驱动,强化产业转移与转型,既给予专业的产业园区设施配套,又搭建公共平台、提供服务指导以及整合产业领域,以实现园区、城市、区域三个发展主体的全方位价值提升,并努力引导资本回归实体产业并切实改善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优化产业结构。

   华夏幸福基业在园区规划、开发、招商的整个流程中都以“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和转型”为重要原则开展园区运作,通过建立良性的产业集聚生态环境,来促进产业的发展,吸引社会资本。

   问:华夏幸福基业的开发区投资运营模式的经验是什么?

   答:在开发区投资运营方面,华夏幸福基业已经深耕十年,我们在环渤海地区,以环北京为主,已经进行了一系列产业集群打造的实践活动,从固安、大厂工业园等的实践来看,都得到了认可。

   现在华夏幸福基业已经具备了一种能力,可以在局部区域内结合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同快速地打造产业集群的生态环境。

   首先,要基于当地通地理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等一系列的条件做好产业规划,们在与多家国际级咨询公司建立常年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还成立了20多人的产业研究院,从园区规划到细分产业研究,以及产业方向的微调,都由研究院负责,奠定了产业聚集的基础。

   其次,我们还重视硬件载体和软件环境的打造,包括园区内基础设施、交通环境、周围生活配套以及园区企业氛围的打造。

   同时,我们在十年的累计中形成的15条企业数据库,包括招商、会议招商、会展招商、扫描开发区招商、大客户招商等一系列的营销模式,并借助立体化的园区推广方式,可以实现产业规划的真正落地。

   此外,在每个园区还拥有少至十几人、多至上百人的投资服务团队,这些团队会为已入区的企业提供从注册、环评、立项、建设、生产等一系列的免费手续办理,我们提出“保姆式”、“管家式”的服务,这样可以大大节省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也为企业专注发展自己的企业生产和经济做好良性的服务平台。

   华夏幸福基业:培育与打造区域产业集群价值

   ad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