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山采茶忙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7 05:54 来源: 经济日报4月1日,记者驱车来到贵州省都匀市团山村,这里是都匀毛尖茶的原产地。团山村民王业保告诉我们,团山的茶叶今年从3月22日开采,是都匀市最先开采的茶山。尽管海拔在1100米左右,但这里地势向阳,植被好,土质保水,特别适合茶叶生长。王业保现在都匀市一家茶叶企业当技术主管,这次就是来给公司“看货”的。
面包车在山路上盘旋前行,山上一片片茶园映入眼帘,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山脚蜿蜒流过。春雨过后的茶山更加春意盎然,远处茶山上隐约飘来一阵山歌,给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增添了无限诗意。
采茶
2000多茶工上山采摘
村民王业双家刚落成的楼房位于寨口,房前屋后都是茶园,进村的水泥路从门前穿过。据说,这栋楼房就是用茶叶收入修建的,像这样的楼房在村里还有许多。
王业双5岁的儿子王绍明正在看电视,他的父母因为通宵炒茶,这个时候还在睡觉。
看着葱翠的茶山,我们按捺不住要上山采茶。王绍明抱来几个“腰箩”,发给每人一个,我们一路小跑着上山采茶。
茶园里,已经有好几位茶工在采摘。其中有王业双13岁的女儿燕子。她说,清明节学校放假,白天采茶,晚上做作业。
燕子一边采摘一边告诉我们采摘要点:不能用指甲掐断,要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芽头向上提,不然茶叶会出现黑头,只能采独芽或一芽一叶初展,长度不能超过2厘米。她一双小手在茶树上像蜻蜓点水,而我们却好半天才采下一个芽头。看来,这是一个需要眼疾手快的活儿。
采茶工李兴银告诉我们,她是王司镇的农民,第一天来这里采茶,采一斤70元,包吃住,在她的“腰箩”里,厚实肥壮的芽头铺满了箩底。
据了解,整个团山村每天上山的茶工有2000多名。除了本地的茶农,还有来自附近乡镇的茶工。
不知不觉已到下午6点,燕子说,可以收工了,她要回家做饭,父母这个时候要去收购茶青。
采了一个下午,我们的“腰箩”里只是浅浅铺了一层,最多不过二两茶青。而炒制一斤干茶,需要4.2斤茶青,6万个芽头。
收购
茶青价格看涨
回家的路上,燕子告诉我们,每天的这个时候最热闹,村里加工茶叶的人家都要到茶园收购茶青,她的父母也不例外。因为家里请的10位茶工采摘的量远远不够。
小山村的宁静,被一阵阵流行歌声打破。那是村民装在摩托车上的音响,声音很大,摩托车上有一杆秤,一个箩筐,都是来收购茶青的。
回到家,正好赶上王业双要去收购茶青。他带我们来到一个叫“槽子”的山寨,已经有村民早早守候在小溪边。
“今天我们谁也不许抬价,就120元一斤。”“好,就这个价,再高就承受不起了。”几个村民在商议着今天茶青的收购价格。
过了10分钟左右,有茶农陆陆续续从山上下来。“今天收多少?”“120。”“能不能涨点啊,你看我采了一天才这点。”“再涨我们就折本了。”一番讨价还价后,茶农们开始过秤,付钱。
这时,一位村民火急火燎地骑着摩托车赶来,“我今天收150一斤”。一声吆喝,一下子将茶农全吸引过去。
王业双悄悄告诉我们,这人肯定是和茶商签有大单了,所以才敢抬价。“走,我们到其他地方看看。”
在云上寨,茶农王绍伟将一家四口采摘的茶青拿到交易地点销售。他说,家里有8亩茶园,因为不会炒茶,只能卖茶青。这一天他家一共采了5斤茶青,以150元一斤的价格卖给加工户,共收入750元。王绍伟说,自己一定要成为一名炒茶师。因为卖茶青不如炒茶挣钱。
当天,王业双以130元、140元的价格收购了50斤茶青。
炒茶
寂静山村茶飘香
茶青收来后,王业双的妻子杨跃云小心地将茶青摊凉在簸箕里,目的是将表面的水蒸发掉,这道工序叫晒青。她指导我们轻轻将茶青里的鱼叶、叶片和杂质拣出来。
晚上8点,炒茶才真正开始,烧火师生火,炒茶师洗锅,一切准备就绪。
王业双介绍,在都匀毛尖的炒制过程中,火候的掌握非常关键,所以,烧火师可不是谁都能当的,加火、退火非常有讲究。他家的烧火师是一个月2000元聘来的。
王业顺是王业双的堂兄,也是他请来的一名炒茶师,炒一锅茶付10元钱的加工费。王业双家共有3口锅,请了两名炒茶师,他和妻子轮番上阵。
“锅温要达到160度,才能将茶青倒进去。”王业顺将手背伸向锅里试了一下温度,明显感觉到一股热浪迎面扑来,随将秤好的1斤半茶青倒入锅中,一双巧手在锅中翻飞,绿色的茶青不断地被高高抛起抖散,锅里冒出一股股白色雾气,茶叶被炒得噼啪作响。“杀青很关键,如果温度达不到,茶青杀不透,炒出来的茶青就会臭生。所以锅温要高,还要翻得匀。”几分钟后,茶叶转软,满屋飘香。
“3号降温!”王业顺向烧火师发出指令后,进入揉捻工序。
“都匀毛尖的做工很复杂,杀青、揉捻、搓团、提毫、烘焙,整套工序下来,需要45分钟,炒3锅才有一斤干茶。”杨跃云是黔东南麻江县人,嫁过来后跟着丈夫种茶炒茶,现在是村里小有名气的炒茶师。“揉捻是为了让部分茶汁外溢,增加茶汤浓度,同时使茶叶条索紧细;搓团是为了固定外形,让茶条卷曲,最后进行的提毫,是为了让茶条的毫毛显露……”
王业双告诉我们,从3月22日茶叶开采以来,团山村的夜晚灯火通明,60多户加工户都在通宵炒茶。
第二天早晨8点,我们见到王业双,他正在收拾锅灶,显得很疲惫。他说,三口锅三个炒茶师忙一个通宵,成绩是15斤干茶。
打开包装,一股清香飘来,果然是色泽翠绿,外形匀整,白毫显露,条索卷曲。泡在杯中,汤色清澈,叶底明亮,芽头肥壮。轻轻品上一口,清香鲜爽,回味甘甜,令人心旷神怡。
王业双悄悄告诉我们,这批茶叶早有商家以每斤800元的价格下了订单。
我们粗算了一下王业双忙活了一天的收入:按130元一斤茶青计算,60斤茶青成本价为7800元。每斤30元的加工费,15斤干茶需付450元,烧火师工资70元,再除掉100元的柴火钱,一共花了8420元。按每斤800元的价格出售,15斤茶叶收入12000元,除掉成本,净赚3580元。
期盼
打出团山品牌
第二天上午9点,我们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村党支部书记张学红家,了解团山村茶农的情况,
张学红的儿子说,他父亲炒茶到天亮,才刚刚睡下。得知我们的意图,他叫醒了父亲。
张学红告诉我们,团山村有746户,户户种茶,其中加工户67户。全村茶园面积5000亩,开采面积3500亩。每天茶青生产量4000斤。因为团山村茶叶最先开采,加上品质优秀,这几年来,团山的茶青价格成为都匀毛尖茶青价格的风向标,只要这里涨价,其他地方的价格绝对看涨。
团山村种茶炒茶的历史久远,而真正大规模种茶是1993年,炒茶新工艺也是上个世纪70年代都匀茶场的师傅过来传授的。近几年,政府部门加大了对茶农的培训力度,全村炒茶师有300多人,一部分被都匀毛尖茶企高薪聘走。
这几年,茶农尝到了种茶、加工茶叶的甜头,对茶园管护很到位,施什么肥,用什么药,如何修剪,都按标准进行。近年来,都匀毛尖价格年年攀升,茶农得到了很多实惠。
“现在都匀街上卖的茶叶都打我们团山的品牌,其实我们每个加工户都有自己的销售渠道,茶叶根本流不到市场上。”张学红说,他生产的茶叶直接销往贵阳、北京。
在团山,种茶户每年卖茶青的收入大约在6000元左右,加工户的收入从2万元到10万元不等,茶叶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80%以上。
尽管团山的茶叶走俏,但张学红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忧虑: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使茶叶标准难以统一,生产局面混乱,茶青价格越抬越高,开始出现无序竞争的苗头。目前,一斤干茶的成本高达600元,加工利润薄,很多加工户只能靠走“量”挣钱。张学红希望能在项目资金、技术培训、标准化厂房建设等方面扶持茶农。最好能帮他们引进一家有实力的茶叶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引领茶农闯市场,打出团山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