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是“摇钱树” 山成“聚宝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9 04:44 来源: 经济日报“我们走过的这些山地可以说是不同的林业经济带。”湖北大悟县林业局局长殷自力说,林改后大悟农民把山林资源看做是建在山上的“绿色银行”,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片林,但林成了“摇钱树”,山成了“聚宝盆”。
因山制宜
3月16日,天空有些灰蒙蒙的,大悟县石人山坡,成群的土山鸡在树林里啄食。“我们在这边山上散养了6000多只山鸡,那边山上还有上万只,日子比以前红火多了。”新城镇宏达养鸡场雷绍昌老人告诉记者。
因山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给雷绍昌一样的林农带来了致富“聚宝盆”。大悟县有林地面积195.7万亩,其中集体林地142万亩,林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5倍。多年来,全县人均不足1亩的耕地解决了山区农民的吃饭问题,但人均3亩多的林地却没有解决农民的用钱难题。据大悟县副县长刘圣堂介绍,2008年大悟县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县142万亩集体林地实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林农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
如何让山地“聚宝盆”产出更多的效益?答案就是山上下功夫、林下做文章。在大悟宣化店镇会馆村,林农吴成意打开了一间仓房,里面一堆码放整齐的短木桩发出一股植物发酵的味道。吴成意说,再过几天这些灵芝就要出芽了,收获后每亩地至少收入1.5万元。他告诉记者,当地本来不产灵芝,但当地废木材很多,适合种灵芝,他就学了种植技术,去年他和几户林农一起种了20来亩,收入近30万元。
因山制宜使大悟逐步形成了“天上飞蜜蜂,地上跑山鸡,树上挂干果,地下种药材”的立体林业发展模式,林下经济面积达20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2.4亿元,带动山区农民人均增收657元,全县近六成农民依靠林下经济发展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
“你看那片山坡,我们已经套种了春茶,有上百亩呢!”新城镇林业管理站站长朱春明的话语中充满了希望。他说,这叫“以短养长”,在林木成材之前,可以种茶叶增加收入。
“抱团”发展
跑了半天山路,镇党委副书记邓心文说要让记者尝尝当地的特产。“什么特产呀?”邓心文没有直接回答,从隔壁房间端来了一盘花生。“就是这个。”他笑了笑,“这叫大悟小花生,林下套种的,口感特好。”
邓心文说,新城镇是有名的花生专业镇,年产量2000万斤以上,附近几十个乡镇的花生都聚集在这里销售,每年从大悟销出的花生超过2亿斤。
“除了品质好,还有什么诀窍?”记者问。“四个字,抱团发展。”邓心文回答。
林下经济在大悟刚刚起步的时候,由于分散经营,农户单打独斗,不仅技术、质量没保证,生产成本也高。为支持林农抱团建基地、闯市场、树品牌,实现规模发展,大悟县制订了鼓励扶持林下经济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对发展快、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示范社奖励1万元,引导林农以资金、土地或技术入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县已建立板栗、中药材、茶叶、油茶等专业合作社70多家,发展会员4000多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超过20%是从合作社经营中获得的收益。
大悟悟道茶业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谈汉波对“抱团”的好处深有体会。他说,合作社便于统一管理,2009年他联合173家农户注册成立了合作社,如今茶园面积发展到55000余亩,辐射带动了全县万户茶农的10余万亩茶园,因为管理好,1亩茶叶的效益相当于3亩其他作物。
林企“联姻”
大悟县委书记万忠鑫说,发展山区林下经济,必须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和产业现代化。几年来,在这一思路下,大悟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通过园区孵化、招商引资、强强联合,壮大了企业实力。目前,全县共有4700余家农户分别与67家各类林特企业成功“联姻”,个体经营大户50多家,全县初步形成了以林副种植、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药材加工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湖北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与林农的合作是众多“牵手”成功案例之一。“大悟有60万亩低产次生荒山,成材难,还极易引发火灾,如果整治出来套种药材,就能荒山变金山。”华龙公司副总经理董家金告诉记者,大悟县在上世纪80年代曾种植过几万亩中药材,由于没有龙头企业支撑,缺乏技术指导,最终不了了之。看到这种情况,公司老总毅然从武汉返乡创业,在成立公司的同时建起了大悟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我们和每一位林农签订协议,按照当年的市场价格收购原料,同时在技术上每年拿出70万元进行投资,因地制宜地筛选适宜栽种的品种,每一户都能实现人均5000元到1万元的增收。”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林农放心跟着“龙头”走,2011年底,华龙公司已带动4000多农户栽种中药材面积超过10万亩。
“现在公司正在改造20万亩低产林,下一步要力争带动1万户农户,使他们年均收入达3万元。”董家金描绘着公司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