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不能让“保健品”再忽悠下去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0 01:50 来源: 郑州晚报

  □晚报评论员 闵良臣

  2月29日和3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向地方监管部门下发内部通知,通报检出铅、砷超标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和内容物(内容物,即里面包含的东西——闵注)欺诈的8家鱼油生产企业名单。这两份名单被媒体曝光后,引发舆论普遍关注,多家涉事企业进京“公关”。

  于是,3月30日凌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外公布的“最新”抽检结果显示,原先“黑名单”上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仅剩1家产品不合格,而原先8家内容物欺诈的鱼油产品变为3个为假冒产品,其余产品检查结果未予公布。

  为此,4月9日《经济参考报》发表了《药监局关于螺旋藻产品报告打架 疑因企业公关》的报道,认为两次抽检结果大相径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公信力一定会受损。

  看着这种报道,不知别人如何,自己很难过: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最高层也有“嫌疑”,那么,今后食品药品再出了问题,我们还能找谁?又还能相信谁!

  说来也巧,前几天在一档财经电视节目中还看到新华社记者对螺旋藻保健品产品的申报中介公司的暗访调查。当你跟着记者暗访的摄像镜头走进一些帮助保健品产品申报的中介公司后,会让你觉得不论是家中的老人还是自己的身体再需要补,也不能相信那些打着各种幌子的所谓“保健品”了。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对有些人来说,没有他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比如,按照产品标准,不能有某项成分,可他申报的产品中偏偏就含有这种成分,怎么办?中介公司人员会爽快地告诉申报者,这好办,申报表中不填这种成分就是了——你不要以为这是写评论的人在想当然,这是新华社记者不久前的公开报道,自己是在一档财经视频节目中亲眼看到(画面)又亲耳听到(声音)的。当时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知道我们还有多少保健品的质量是合格的?在有些国家机构聘请的实在应该“挨砖”的专家那儿,只要交了让他满意的费用,你想把你的产品申报成什么都行。

  鉴于此,我们不能让“保健品”再这样忽悠下去了。我们更有理由呼吁,应借此“契机”对一些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不论它是哪一级)包括一些不负责任甚至已经丧失了良知的专家,追究他们的失职渎职,努力恢复人们对我国保健品质量的信心。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