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虽落后 不欠民生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0 03:30 来源: 经济日报甘肃省会宁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此胜利会师。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苦瘠之于天下”之地,十年九旱,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虽落后,不欠民生账”。会宁县委、县政府把做好医改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带领全县58万人民,发扬红军精神,攻坚克难,成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
早春的西北大地,阳光沐浴,走进会宁城乡,路边醒目的“一人有病众人帮,合作医疗保健康”宣传牌,让记者感受到一股医改的春风。
据统计,40%的贫困户是因病返贫——
现在“敢看病了”
会宁是传统的农业县,201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9.8亿元,财政收入5058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987元。会宁县卫生局局长李克武说,虽然财力有限,也要确保医改投入。全县新农合到位资金从2005年的1229万元上升到去年的11543万元,农民医疗报销有了保证,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1%。
据白银市卫生局副局长张学锋介绍,在会宁,过去有40%的贫困户是因病返贫。他向记者描述了医改前会宁县的医疗状况,“过去因为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老百姓是小病拖、大病等,就是不敢去瞧病。”那时,乡镇卫生院缺医少药,来看病的人少,医护人员没多少事,大冬天站在院子里晒太阳。
“如今有了新农合,医护人员忙都忙不过来了,再也看不到晒太阳的场面了。”张学锋说。3月16日上午9点,记者走进柴家门乡卫生院,这里已经来了不少看病的村民,正排队挂号办理手续,秩序井然。在医保报销窗口前,记者遇见了在兰州工作的王宝琳,她这次是专程赶回老家鸡儿嘴村,为父亲报销大病治疗费的。她父亲不久前在兰州军区总医院做手术治疗,花费1.81万元,按政策扣除起付线报销70%(会宁规定的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实际报销了11600元。王宝琳不无感慨地说:“新农合政策解决了大多半医药费,解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不到半个小时,王宝琳就办好了报销手续,拿到了报销款。
随后,记者来到柴家门村党支部书记张力久的家,刚刚做完肾切除手术的他正在家中休养,消瘦的身体还显得有些虚弱。张力久坦言,自己也是新农合政策的受益者,“前后近18000元的手术费和医药费,新农合给报销了80%,要真全额让自己负担,真是不敢想象!”
57岁的王爱珍患了10多年的类风湿,之前听信了小广告,跑到几百公里外邻县的一家私人诊所治疗,然而前后花费四五千元,病却越看越不对劲。如今老人回到家门口就医,让卫生院医生诊治,吃了十来服中药,病情却有了意想不到的好转。老人在取药窗口边等着拿药边对记者说,“你看啊,10服中药要200多元钱,可是我只掏了21元钱,剩下的政府都帮我解决了!这不,这回我还想再开几服。”
甘肃自古有运用中医中药的传统,许多地区大面积种植中草药。就地取材,实施中医药治疗,成为会宁县的特色服务。随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会宁县积极开展创建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推广中医中药适宜医疗技术应用、院内制剂省内调剂使用,实现了村卫生室使用地产中药新农合全部免费。
村医张建治已经从事农村医疗工作17年,他和妻子万丽红一直负责柴家门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工作。当记者来到卫生室,张建治正和妻子在屋里忙活着照料病人,屋里的4张病床住满了病人。65岁的何军因为突犯肩周炎,正趴在病床上接受针灸治疗。张建治介绍说:“村里现在实现了中医治疗全额报销,村民可以免费享受到中医服务。”
信息的透明化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记者走访的几个村卫生院均公示了药价单,清晰地标明每种药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甘肃省医改办二处处长王建华介绍说:“去年9月,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将原有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等药事服务,合并为一般诊疗费予以报销,农民报销范围进一步提高。”药品的零差率销售,让群众有能力买药、放心买药。
乡镇卫生院有B超,村卫生室中西药有400多种——
小诊室发挥大作用
会宁县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38家,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乡镇卫生院30家,村卫生室284所。会宁县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实施“六有八统一”管理,即看病有登记、发药有处方、收费有依据、进药有凭证、收支有明细、传染病有报告的“六有”管理标准。
在柴门乡卫生院工作了10年的吴兴梅,见证了卫生院发生的巨大变化。她回忆说:“2008年那会儿整个卫生院只有2个大夫,现在已经扩充到17人。”柴家门乡卫生院承担着全乡4721户两万余名村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别看只是一座2层小楼,但是B型超声机、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等现代医疗设备一应俱全。“农民健康服务车”就停在院内,随时用来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记者注意到,在报销窗口前还配有惠农服务POS机。县卫生局的同志介绍说,目前全县推出“金穗惠农新农合一卡通”,有了这张联名卡,参合农民只要在机器上一刷,就能获得个人缴费、看病就医、补助结算、健康信息、公共卫生和金融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信息。从2011年10月起,会宁县已实现近50万参合农民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通过刷卡现场获得补偿,既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又少了不必要的花费。
翟家所乡卫生院是会宁县一家中医特色乡卫生院,中医馆单独成一间,虽然规模不大,但狭长的一道走廊间,蒸熏室、针灸理疗室、煎药室、牵引室、中医治疗室等一应俱全。虽然是周末,前来看中医的患者仍络绎不绝。翟家所乡卫生院院长李德运表示:“村卫生院里有400余种中西药品。像当归、党参、甘草、黄芪都是当地的特产中药,利用中药配合治疗,对慢性病治疗很有效果。现在,村医已基本能够灵活运用10种常见病处方为老百姓提供中医药服务。”
现代化的医疗条件,是让群众看好病的基础。医疗人才的培养,则让群众得到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针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数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等问题,会宁县实施“医疗卫生大专以上毕业生招募”工作,在3年时间里公开招聘大专以上医疗卫生毕业生398名,充实到乡镇卫生院服务队伍,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此外,还积极推行院长公开竞聘和全员聘用制度,实行竞聘上岗,形成灵活的用人机制。
良好的硬件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医疗人才加入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毕业于宁夏卫生学校的赵世雄曾开过18年的私人诊所,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新农合政策吸引了赵世雄,他通过公开竞聘,成为柴门乡卫生院的一名中医。他说,“实行新农合后,来私人诊所看病的人越来越少,而在乡卫生院,这里工作环境好,硬件措施齐全,看得见未来。等工作满5年,我还能成为正式在编事业人员。”在人才缺编的情况下,县里根据实际情况,每年都会选拔20名医疗骨干去省里进修,保障医疗水平的同步提高。如今,“小诊室”也能发挥“大作用”。
在自家院里进行高血压、糖尿病检查——
享受医疗保健服务
甘肃省医改办二处处长王建华告诉记者,“我们正在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治病不如防病。早发现、早预防,不仅花费成本少,而且能够对保障群众健康起到很好的效果。”为了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会宁县实行“两制”管理,即医生包村责任制和管理团队负责制。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团队”形式,成立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中医未治病等12个服务团队。
史萍是甘沟驿镇卫生院的一名护士,她和田岔村村医共同负责当地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提到自己管辖内的患者,史萍如数家珍,在电脑前,她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整理的村民健康档案,档案里清晰显示了详细的个人信息和健康状况。田岔村地处干旱山区,交通不便,史萍每次只能搭乘村医的摩托车到群众家里,15公里的山路就要走1个多小时。史萍说:“村里有226户人家,我们基本做到挨家挨户调查,为每个人建立健康档案。”高血压、糖尿病是村里比较常见的病状,也是史萍检查的重点。“我们每个季度都会至少做一次上门调查,还要通过电话联系及时获取病人的最新病情进展。”史萍说。据了解,目前全县有80%的村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王建华说,通过联网,在全省各医院都能获取病人的详细信息。村里人享受到城里人未必能享受到的医疗保健服务。
63岁的党天明是甘沟村最老的村医。1978年,从部队复员转业后,他做起了一名赤脚医生。回顾起新医改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时,老村医不禁感慨:“过去是人家找我们,提供的是最简单的医疗服务,背上个药箱就能给人看病,如今是我们主动上门给老百姓做检查,无论从制度,还是医疗条件来说,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会宁县,像孕产妇、0至3岁儿童和65岁以上老人等8类人群是医务人员的重点服务对象,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健康,会宁县大力实施健康村建设。56岁的郭毅珍家是道口村的卫生示范户,一进门,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房屋和院落设计的“玄机”。干净宽敞的前院是居住区,为了储水,屋檐下装有专门收集和过滤雨水的水窖装置(水窖是西部干旱山区人畜饮水的主要水源),在屋内专门设置过滤设备。后院则是养殖区,在道路和区域上做到人畜分开。经过有效预防,全县肝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见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