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邻里这样成为一家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0 03:30 来源: 经济日报

  同住一个楼,隔着几扇门、几堵墙,有名有姓的邻居却全变成了楼栋门牌的数字符号——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从“陌生人”变成“熟人”?记者日前在上海市普陀区甘泉路街道采访时发现,甘泉街道从楼组建设着手,创建慈善博爱楼组,逐渐改善楼组内邻里关系,让城市里的邻里往来又回到了以往的“熟人社会”。

  走进甘泉社区子长居民区46号楼组,醒目的宣传板面让人感觉到它的与众不同,养身保健、居住指南、生活感悟等小知识张贴在楼道内,这里不仅是各类消息的“集散地”,也是文字爱好者的“练兵场”,更成为楼组居民们交流的“精神园地”。

  三年前,46号楼组开始创建慈善博爱楼组,开展慈善文化进楼组活动,成立睦邻关爱活动服务组。然而,活动一开始就遇到资金障碍,此时,普陀区有关部门和街道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予了启动资金。之后,楼组内又发出了“一天节约一角钱”的倡议,倡导每户家庭每天节省一角钱捐入“楼组建设基金”,楼组居民们广泛参与活动,给“楼组建设基金”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1000元的启动资金经过三年的滚动,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一直保持着逾千元的账面。

  在一张《关于49号楼组开展“慈善文化进楼组活动”告知书》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对本楼组内的婚丧大事、喜事(家人大寿、子女上学等)不幸事(生病、发生意外等)由服务组织成员不定时组织楼组居民互动活动,上门进行祝贺或慰问,以表达邻里间的关爱之情。”

  实际上,这些活动已经是慈善楼组邻居们再正常不过的“串门”,服务组的点滴温暖已经渗入到居民心中。居住在49号楼105室的吴老伯有捡垃圾的习惯,经常在外捡拾废旧的物品堆在家里,老太太因有老年痴呆症也管不了,日子长了,家里的环境变得脏乱差。服务组了解这一情况后,经常做吴老伯的思想工作,久而久之,状况改善。逢年过节,楼组居民都要在一起联欢,谈谈小区事、聊聊家里事、说说心中事,居住在15号慈善楼组的肖阿姨说:“话说开了,距离也近了,我们这个楼组的人哪,不像邻居,倒像一家人呢!”

  子长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直海英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慈善楼组在小区一共有四栋。”据了解,甘泉街道已经在社区范围内建立了3个居民区共10个慈善楼组,去年,又增选了合阳、甘泉苑、周家巷3个居民区5个楼组加入试点。甘泉街道社保科副科长董泽桃说,街道正在总结这些慈善楼组试点的经验,准备在居民区全面推广。

  在此基础上,街道还将楼组建设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鼓励结合楼组特色创建文明楼组。例如,泾惠路40弄4-5号楼独居老人多,离休干部多,于是提出创建“敬老楼组”,组织楼组党员与独居老人、离休干部结对,将志愿者工作室“快乐聊天吧”搬进楼组,使老人不出家门就能得到心灵的慰藉……

  如今,甘泉街道的很多楼组结合自身特点,分别开展了“先锋楼组”、“科普楼组”、“健康楼组”、“平安楼组”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文明楼组不断出现,互动增多了,邻里之间更加和谐……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