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可再生能源发展大潮动力何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0 07:3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可再生能源发展大潮动力何在

  2011年6月22日在第四十九届巴黎航展上展出的瑞士制造的“太阳驱动”号太阳能飞机。

  为了更好体现“创新与环保”这一主题,第四十九届巴黎航展组织者特别邀请世界最大的太阳能飞机——瑞士制造的“太阳驱动”号和设计团队前来参展,向公众展示新技术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生产方面所拥有的巨大潜力。2010年7月,“太阳驱动”号成功实现24小时不间断飞行,成为名副其实的“永动太阳能飞机”,被载入人类飞行史册。

  新华社发

  可再生能源发展大潮动力何在

  1月18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未来能源峰会新能源及环保展览上,参观者观看“马斯达尔城”模型。2006年,阿联酋提出“马斯达尔行动计划”,包括建立发展低碳经济体系及技术的“马斯达尔研究院”和“马斯达尔能源公司”,打造了一个全球性的可再生能源交流平台(即现在的“世界未来能源峰会”)以及世界首个无碳城市——马斯达尔城。

  新华社发

  国际上推动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风能、波浪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势头不减。重要国家政府间的外交互动,往往也离不开可再生能源这一话题。面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大潮,需要加速利用国内外科技成果,做好政策调整。

  拓展世界能源市场的新机遇

  查道炯

  化石能源连带成本获广泛认知

  可再生能源,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分类,指的是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的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风能、波浪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直接的热循环等。地热能也可归为可再生能源。一方面,直接利用太阳、风、水、生物质能源既清洁、环保,又有可靠的供应源。另一方面,为了走出刀耕火种、洞穴为居的生活方式,人类一直在通过工业加工或转换途径利用各种能源,以获得更大量、更可控、更恒定的能量与更高的终端利用效率。所以,全球能源从主要依靠自然再生的薪柴、木炭、水、阳光、风,进而向高度依赖更少受天气条件制约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用铀等化石能源演变。如若没有对化石能源的利用,工业化和城镇化就没有可能。

  作为一个国际公共政策话题,可再生能源的兴起至少应该回溯到1972年6月在瑞典举办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个会议得以举行,除了瑞典政府自1968年便开始积极推动外,一个关键背景是上个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在比利时、美国、英国、日本等发生的因工业污染而导致的八次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1973年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在全球范围推广环保意识,制定行动纲领,创立规范。

  1973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为新兴的西方国家推动节能环保提供了新的全面性的社会支持,为动员包括政府公共财政资源在内的力量,开发更节约、更高效的化石能源利用技术提供了社会支撑条件。作为科学与产业政策结合的成果,促成了可再生能源的出现。

  纵观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过程,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处理能源利用的课题上,遵循的是“两条腿走路”原则:通过商业和外交乃至军事途径满足眼前不可逆转的对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的需求;在追求不断提高自身节能水平的同时,通过做大节能环保的全球市场蛋糕,为在能源利用技术的不断领先和技术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找到更广阔的地理空间。

  现阶段,重视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不是为了弥补化石能源在可供量上的匮乏,更不是为了使快速、大规模乃至全面替代石油消费的梦想指日可待。“石油峰值论”在1956年就出现了。这个理论的原创者预测美国自产原油峰值会在1965到1970年间出现。此后,针对不同地理范畴的峰值论不断出现,但都没有成为现实。全球范围内,新的化石能源储藏不断被发现,开采技术也不断精细,促进了产量的增长。就化石能源的总体供给能力而言,不存在具有现实意义的“能源危机”。出现大规模的石油供应不稳定时,一个经济体的恐慌程度,除了与自身供应和储备能力相关外,与其提炼不同品质的原油能力更高度相关,因此提高应对石油供应危机的设备和技术能力更为关键。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从能源经济本身看,主要是在追求市场份额的拓展。这种拓展的新机遇,来源于化石和非化石能源之间经济与价值对比态势的变化。也就是说,随着技术进步,化石能源日渐昂贵,非化石能源日渐廉价。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价值观念的进步,化石能源利用的连带成本获得广泛认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尘、污水、重金属等污染物,直接导致个人消费者的医疗和医疗保险费用、社会保障费用的上升。如果算上化石能源开采、运输能源过程所需的能源、土地、水等成本以及灾害赔偿,化石能源的终端消费价格将远远超出现有水平。

  近年来,化石能源交易成本的持续攀升,是促使可再生能源重新受到重视的另一个诱因。跨国油气贸易的金融化,成了一个人造精灵。资本逐利,推高大宗商品的价格,增加了日常物价水平的不稳定性,增加了终端消费者规划未来支出的难度。

  美支持可再生能源

  开发战略意图明显

  2008年初,伴随着白宫执政党的变化,美国政府将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列为其能源政策的重大举措。白宫13514号决议就是要促使联邦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旗帜作用。根据该决议,联邦政府的各级办事机构都必须设法完成一定的节能目标,截至2030年,所有新建筑必须实现零排放,同时节水30%,减少50%的填埋垃圾。

  美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显然有其战略意图。美国曾有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企业使用的能源规模能够超过美国国防部和美国军方。2006年,美国防部花费136亿美元购买了1.1亿桶石油燃料和38亿千瓦电力,差不多占美全部能源消耗的0.8%,约为联邦政府能源消耗的78%。也就是在这一年春天,美国国防部国防研究与工程局成立课题组,开始研究军队能源问题,包括能源安全审查、降低国防部对进口化石能源的过分依赖、确定替代能源来源以及确定国防部能源战略选择等问题。

  美军拥有庞大的运输系统,军车、卡车、坦克、军舰等开动起来均需要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成本高、污染大,因此美国防部将生物燃料和合成燃料列为其研究重点,这对于应对高油价和供应动荡不失为明智之举。而专门针对国防力量的《国防授权法案》,要求军队2025年前实现所有能源的25%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目前在美国空军中已经在无人机和载人机上使用太阳能,其优势是保证飞机长距离长时间飞行、无排放且静音。但是,目前的技术无法保证这种飞机翼展更大、载重量更大,而且能源储存困难较大,成本很高。

  在2011年9月美国军方宣布的一项新能源计划中,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军队目前面临的能源开支、能源安全,全面达成能源战略成为美军的目标,美国防部计划到2030年每年花费100亿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目前美国防部每年花费约200亿美元用于能源建设,其中75%用于燃油,25%用于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20年里,五角大楼将太阳能用于基地和临时设备建设,燃料电池用于士兵个人可携带能源,微型电网用于军队设备,生物燃油用于军队车辆。特别是海军的“大型绿色舰队”计划,将到2016年实现由生物燃油驱动的舰队。到2030年,整个应用于基地和临时设施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预计可达61亿美元。而所有这些支出的一个重要去向便是支持大学以及私营机构开发各种可能替代石油的燃料。

  加速调整能源

  消费生产政策

  在众多的可再生能源政策选择中,加快太阳能、风能设备的国内应用,是我国应对国际竞争的必要途径。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大量的居民用能还停留在高度依赖柴草、炭薪、牛羊粪便的初级阶段。农业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以及留守人口依赖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转移,为生活用煤炭消费向农村、山区的扩散提供了社会条件。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变化既无助于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也提高了城镇地区治理大气污染的难度和成本。

  我国尚有1.2亿的扶贫人口。政府的财税政策有必要向加大支持外向型可再生能源设备产业转身为国内的脱贫济困服务这个方向转移。其市场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收效,不亚于在境外获得市场份额。

  努力吸引国外的可再生能源企业参与我国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也应是我国的政策选择。外企和外资参与这一领域的竞争,整体得益的是我国能源供应的自主程度的提高。

  总而言之,面对国际新能源开发,如何因势利导,加速调整自身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政策,把握好相关产业发展的全球发展机遇,才是我们要着力思考的战略性课题。核心挑战,不是哪个大国的战略图谋,而是企业在设备、技术、长期服务方面的能力,是如何加速利用来自国外或者国内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为区域可再生能源发展出谋划策

  本报驻德国记者 郑 红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创新与技术中心(IITC)位于德国联邦环境部在波恩的办公大楼内。要找到它的办公室并不容易。除在大楼门口有一块并不引人注意的IRENA标志牌之外,大楼内再没有任何指示。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IITC——它只占据楼内十几间大大小小的办公室。

  原以为“创新和技术中心”从事的是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对IITC主任多尔夫·吉伦的采访消除了记者的误解。吉伦说,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不是非政府组织,也不是科研机构,而是一个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跨政府机构。它为成员国提供发展可再生能源潜力和投资可能性等方面的信息,扮演智囊团和政策建议者的角色。他表示,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迅速,可惜这些发展的信息尚未统筹更新,目前很多国家所做的决策都建立在过时信息的基础上。

  IITC整合发布最新的可再生能源成本信息,制定行业标准。吉伦介绍说,目前可再生能源领域几乎还没有国际标准,统一的标准有助于其推广。此外,IITC还帮助有关国家政府进行创新框架分析,促进成员国之间相互借鉴经验,制定发展可再生能源路线图。IITC正式成立只有3个月时间,共有10位工作人员。吉伦说,他们希望保持一个规模较小但十分灵活的团队,让团队与成员国机构间的联系网络发挥重要的作用。

  IRENA每年都有一个工作重点,去年的重点在非洲,今年转移到太平洋地区,在接下来的几年,拉丁美洲和亚洲将有望成为其重点关注地区。吉伦充满期待地对记者说,亚洲是他们未来的工作重点。目前,印度已经是IRENA成员国。吉伦表示希望中国也能加入其中。

  从文件架上,吉伦取出两份报告。这是去年IITC在非洲进行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报告。报告认为,非洲面临着一个独特的机遇,其到2030年所需额外新建的发电容量中,有近2/3还未兴建。非洲可以从近年来全球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技术方面的发展及其成本的降低中受益,绕过发达国家所走的道路,直接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电力系统。他们深入研究了非洲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可能性,比如其巨大的水电潜力,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可行性,测算了非洲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费用等。非洲对电力的需求在未来20年将扩大10倍,可再生能源是其重要的能源来源,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吉伦说,有很多国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资源在哪里,可以怎样利用,IITC帮助其进行科学调查和政策分析。报告显示,如果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非洲一半的发电量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其中17%来自水电、14%来自风力发电、14%来自太阳能、5%来自生物能。到2050年,非洲发电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化石燃料将由现在的84%下降到23%。由于可再生能源分布不均,报告认为北非应主要发展太阳能和风能,东非和部分南部非洲应该发展风能和水力发电,在中非和西非则应主要发展水力发电。

  非洲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事关上万亿美元的投资,IITC帮助这些国家做出合格的计划,提供精确数据,以便吸引投资。“我们提供的不是资金,而是符合要求、能够吸引资金的计划书。”IITC还对这些国家的政策框架进行分析。非洲发展可再生能源所需的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只有通过公共和私人领域合作才能达到要求。因此,报告建议相关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框架,在建设项目中提供平等的择优竞争机会。在很多非洲国家,电价受政府干预,电力公司收取的电费不足以弥补发电成本,缺乏可再生能源投资的资金。这是需要改善的结构性问题。近年来,南非就大幅提高了电价。吉伦介绍说,目前他们要考虑的是下一步如何实施研究报告所制定的计划。去年7月,IRENA召开了非洲高级别可再生能源论坛,11月—12月开始进行准备工作评估,对项目进行框架分析。

  2012年是“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国际年”。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发展目标,2030年可再生能源应占全球能源供应的30%。吉伦说,可再生能源一个十分重要的优势是它十分经济。去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15%是太阳能,50%以上是可再生能源。每年约有5000亿美元投资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这一领域早已不是小众行业。”

  >> 链 接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是一个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政府间组织。IRENA的目标是“促进所有形式的可再生能源的推广、普及和可持续利用”。可再生能源涉及包括生物能、地热能、水电、海洋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在内的所有通过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

  IRENA于2009年1月26日在德国波恩成立。现总部设在阿联酋。目前拥有91个正式成员。

  IRENA的成员国各不相同,有些国家依赖于传统的生物质能来满足基本需求,另一些国家拥有数十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经验和技术。有些成员是石油生产国,有些则是小岛屿国家,完全依赖化石燃料的进口满足能源需求。多样化的成员国结构可以提供丰富的经验、资源和专业知识。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