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之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2 00:5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压力,压力一定可怕,一定负面吗?曾非常流行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社会运行不能用爱情解释,但有些道理却也相通:如果在负重面前,不是选择逃避,而是敢于担当,在拥抱压力中创出有意义的活动,就能释重为轻。压力袭来,化解,再袭来,再化解,进化就这样发生。
从某种意义上,重大的社会变革与进步,从来都是压力的催生物。1957年的“共产风”后果严重,引发“三年自然灾害”,压力之下,中央1962年颁布的《农村人民公社60条》,就给个体手工业、家庭副业、自留地、自留山留出了空间;1978年,中国只有14万多的城镇个体工商户,1979年,回城知识青年加上没有就业的留城青年就达2000多万,约为当时城镇人口的十分之一,就业矛盾突出,政府无法安排,不再包办,就为个体私营经济放出了空间。农村改革和“饥饿驱动”相关,城市改革和“待业驱动”相关,经济特区的建立也有“偷渡逃难潮驱动”的因素。1977年11月,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到广东视察,当省里的领导把“边防部队对愈演愈烈的逃港事件几乎无力防守”这一“恶性政治事件”报给他时,他思忖之后却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
中国今天仍有不少压力,有的压力还很复杂,但只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视压力的本源上,不躲不闪,不惧不畏,真正依照实践标准和人民标准,仔细分析,理清逻辑,完全可以化压力为变革机遇。时不我待,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