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沈克:摆脱传统山水画样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3 00:0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黄厚明

  

沈克:摆脱传统山水画样式
悠然观山渐得真意

  沈克的山水画,表现的多为朴素、真实的诗意田园山水:那些用石头垒起来的房子,错落有致地隐显于山林之间。曲折的小路,总会把你带到想看的地方——一小块山田,满载着山民的希望;几棵果树,硕果悬枝,引来觅食的鸟儿。山头有时会不经意地冒出一口瀑布,让人如临其境,惊为仙景。盘绕于松根下的清澈小溪,缓缓流淌,更让人心旷神怡,气定神闲。沈克牢牢地抓住这些感觉去画,成功地将这种情绪传递给他人。田园山水题材,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绘画题材之一。这类绘画乍看是表现对逸世的渴望,而实际的潜在主题则是朝臣和官僚追逐名利所遭受的种种失意——出于儒家出世的原因,他们在朝廷和都市社会里追求他们的事业,失意时则梦想成为渔夫或樵夫。它们在显示了画主人高尚情怀的同时,也提供了摆脱官场和商人生活的无聊和挫败的想象性逃避。如元代王蒙《青卞隐居图》,画面没有自然景象通常表现的那种稳定和宁静,而是表现了一种极不稳定和极不安全的状态。沈克的田园山水画作,则全然不同于这种图式。沈克很少表现大山大水的场景,他不喜欢可望不可及的感觉。他表现的田园山水,看得见,进得去,充满了生活情趣:画面山峦叠嶂,人置其中漫无边际地走着,手里剥着山果,篱笆、草垛、牛羊,袅袅炊烟、悠悠白云以及满耳的鸟虫鸣叫,全都成为笔下承载其内心感受的母题,让人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愉悦。

  汲古法今心源造境

  沈克大学4年主修的专业是物理,业余时间的援笔濡墨,培育了他日后从事专业绘画创作的动力和自信。在硕士与博士阶段,沈克先后拜师于南京师范大学山水画家范保文和范扬,颇得两位先生画之真意。范保文在速写、用水、用色方面,成绩卓著。范扬在用线造型和笔法体势上,更是卓尔不群,令世人瞩目。沈克对两位老师兼容并蓄,独出机杼。他的山水画以娴熟的速写技巧为依托,通过富有力度的书法性用笔及用水用色的肌理处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画体格。

  书法性的用线和灵动有力的速写相得益彰,使画面充盈着勃勃生机。山里的村落、路桥、篱笆、果树、云水、瀑布、古寺、道观等自然之物反映在他的画中,无不透着诱人的力量。沈克并没有机械地模仿两位老师所创造的绘画样式,这是沈克聪慧与高明的体现。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有云:“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实是根植于沈克绘画创作的座右铭。沈克摒弃一切为了样式而样式的那种画法。在他看来,古人画山水,对山体结构的表达很成问题,尤其是各种程式化的皴法,害了不少人,山头多数画得像馒头或干草堆。沈克对此深有体悟。他开始学山水画的时候,特别喜欢古代山水画。那种“溪山行客,对月枕松”的隐士风格画,也很符合他的个性。从宋代范宽、李成、米芾到元代黄公望、倪云林、王蒙、吴镇;从明代沈周、文徵明到清初四王、八大、石涛,沈克都认真临摹过,下功夫去弄懂他们的画;近代黄宾虹的画册、书法集、文集,甚至是题画诗,沈克也认真地研读过。

  以山川之理炼笔墨之法

  画得多了,看得多了,他似乎悟出一个道理:古人的绘画,都是在与真山真水的互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沈克走出画室,去亲近自然。最近几年中,他南渡长江,去雁荡、武夷、黄山、九华、张家界;西游香格里拉、丽江古城、大理、西双版纳、桂林、青城、峨眉、九寨沟、若尔盖,直至西藏;北上太行、燕山、五台、恒山、中条、吕梁诸山;中原一带的武当、神农架、大别山,关中陇西一带的黄土高原,都留下了沈克写生的足迹。中国山水画创作历来强调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相结合的原则,山水画之所以经久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师法古人的同时,依然坚持了师法造化的原则。

  在沈克看来,所谓“师造化”,实际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用心看、用心体会;二是在体悟的基础上加以描写,即“写生”。沈克写生,一半是用画笔,一半是去看、去体会。走进山里,看朝云暮雨、日升日坠,听潺潺流水、经声佛号;或走近山家,望炊烟袅袅,那种“条条山路转牛羊”的感觉特别亲近。沈克尝试着,用他自己学到的传统笔墨表现方法以及现代造型的手法,去画那些他喜欢的东西。

  沈克的画,通常有一块是非常写实的,它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其他是沈克按照自己的喜好添上去的,山里没有画上这么全面,添上去的东西,是心灵的延伸。沈克力图摆脱传统山水画的样式,他对山头、树木,甚至路桥村舍的结构,做过认真的研究。外行人看山,大都像馒头一样,而且是扁平的。其实,山头有体积、脉络、穿插,一般人的眼中是看不出这些东西的。画家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最能体现山峰特点的特质,清晰地表达出来,让人看起来更轻松,更真实。沈克给我们的启示,不仅在技法风格上,更重要的是在于艺术创作必须以画家本色本心为中心,使绘画创作真正成为表达和抒发自我情感的工具。

  我和沈克同从南京迁居杭州,因此不时有机会到沈克画室作客叙旧,熟知沈克对绘画艺术的痴迷和创作之勤奋。我最近看到他的一批新作,画风有了新变。原先浑朴率性、淋漓放纵的画风又增添了“文秀”的气质,令人为之一振!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形式的“质粗”相合于内在的“文细”,才能成为好艺术。加以时日,沈克前途自当不可限量。

  (作者系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