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一季度GDP增速放缓至8.1%低于预期 投资拉动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二季度政策预期微调力度加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3 13:31 来源: 新闻晚报

  记者 崔烨 报道 制图 任萍

  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8.1%,环比增长1.8%,不仅低于去年四季度的8.9%,也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8.4%左右。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仅靠不断加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显然难以为继,业内认为二季度政策预期微调力度或加大。

  负利率减小降息概率

  “此次经济下滑与2008年时完全不同,仅靠大力投资来拉动经济的模式快走到头了。 ”分析人士认为,近期无论是出口、工业增加值还是制造业PMI指数和零售销售额,近期的诸多经济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开年以来的增速将低于预期。而造成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增速的大幅下滑,因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该地区的需求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国内需求也可能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力逐步显现而进一步放缓。鉴于经济增速面临下行风险,中央可能出台进一步的宽松政策。

  但记者注意到,在3月份的通胀数据公布后,实际利率也再度转负,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市场对于央行降息的预期。而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的宏观调控政策都是以保增长为主,中国也不例外。在动准备金率还是降息这个问题上,经济学家认为,调控政策要保持延续性,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

  “具体来说,在货币政策中,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适度调整,但是市场利率不宜轻动。因为这两种政策工具对经济的作用是不同的。当前实体经济主要是信贷困难,下调存准可以增加银行的货币供应量,有助于缓解企业的高融资成本问题。但是降息只是下调银行利率,对企业获得融资所接受的实际利率影响不大,也就很难帮助实体经济渡过难关。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

  此外,一位5日参加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透露信息称,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内生收敛,要求央行放松银根也没有用,且货币主要需求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大项目方面,主管审批的发改委和银监会也没有明显的松动迹象。

  中国告别“GDP主义”

  今年两会,政府将GDP增速调低至7.5%,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不‘保八’不代表中国经济预降,而是政府可以容忍的最低增长速度。

  汇丰集团首席经济师简世勋认为,中国制造业表现疲弱,部分原因是出口前景继续恶化。 2012年初,中国新出口订单大幅下跌,降速为12季以来最显著。不过,中国经济放缓,不能简而概之为出口问题。在去年大部分时间里,新订单整体表现一直偏弱。延至今年首季,新订单总量仍维持弱势。“中国内需疲软很大程度与此前持续上调银行存准率有关。这是一种通过量化紧缩抑制通胀压力的调控手段。”简世勋表示,鉴于稳增长仍是政策层的首要任务,汇丰预计上半年仍有两次共100个基点的准备金率下调空间。

  “从结构上看,3月新增对公贷款仍以短期为主,新增对公中长期贷款依然不高,在总新增贷款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再结合新增票据融资规模较上月进一步扩大表明,企业对未来盈利预期未有显著改观,扩大投资的意愿不强,有效信贷需求未见明显增加。”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鄂永健表示,受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成交量有所回升的影响,当月新增居民户中长期贷款较上月有所回升。同时,新增居民户短期贷款也较上月有显著上升,表明其它消费类贷款增长较快。

  而在贷款增速回升、银行存款大幅增加、财政存款下放以及理财资金回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3月货币供应增速回升。但M1增速回升幅度不大,M2与M1之差进一步扩大,企业活期存款增速依然偏低,表明当前企业经营活力不强。

  新增贷款出现回升

  在鄂永健看来,3月人民币存款大幅增加,单月增幅达历史最高水平,主要与银行季末加大存款吸收力度、大量理财资金季末到期转为存款有关。从结构上看,主要是居民户存款增加较多,新增企业存款较上月还有所下降,这进一步验证了理财资金季末到期拉动存款增长的观点。同时,股市低迷情况下,股市资金回流储蓄存款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 3月财政存款季节性减少,主要是因为季末财政支出较多。

  放眼未来信贷运行展望:未来随着政策适度放松,鼓励银行加大对在建续建项目、小微企业、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信贷支持,预计信贷余额增速呈逐步回升的态势,维持全年新增贷款8-8.5万亿的判断。预计今年的信贷投放基本按3:3:2:2的节 奏 进行,二季度新增贷款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在银行“早投放,早收益”行为的驱动下,前两个季度的新增贷款占比可能会略高于60%。

  业内人士认为,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并继续向放松的方向微调。交行金研中心维持年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将有1-3次、每次0.5个百分点下调的判断。预计二季度准备金率可能下调一次,下调的时间窗口主要取决于外汇占款变化。利率方面,综合考虑目前基准利率水平并不高、市场实际利率已经下行、中长期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以及经济增长不大可能大幅放缓,维持年内利率保持基本稳定的判断。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将继续作为主要政策工具来灵活使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