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暖棚作业”应对小微企业的“冬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7 20:32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评论员应华根
眼下的节气在很多人看来有点紊乱,一如现在江南的春,昨儿冷如严寒,明天又忽然热如盛夏。气象专家们把这种极端天气称之为“厄尔尼诺”现象,而且警示说,今后这种“几十年不遇”、“百年一遇”、“历史罕见”等气象用语将经常性的出现。
气象如此,经济领域亦如此。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也感觉到了经营的困难和复杂。这些天经常与宁波的部分企业家在一起,听得最多的是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感慨这样的难、那样的难。很多企业家原本以为,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会很快过去,却不料几年后依然身处发展的寒冬。更加让他们迷茫的是,冬天早已在了,却不知道春天何时来,也不知道自己的企业还能不能等来春天。正如气象学家目前还解决不了这种极端天气现象一样,现在谁也没有“全球经济冬天会在什么时候结束”的确切答案。
然而,在找不到最终答案的时候,我更愿意这样思考——冬天或许将是今后的一种常态,在找不到春天的时候你就必须学会在冬天中的生存。当你连冬天也不怕的时候,才有可能拥有更美好的春天。
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有时候让企业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是一种发展哲学。对于当前的很多企业家而言,也许只能如此。
那么,该怎么过冬?“广积粮”是一种办法,但这种办法的前提条件是,这是一个可以预期过去的冬天。如果是无法预估它的结束,那又该怎么办?
今年春节回农村老家过年,正值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本来也应该是最闲的时候,却发现农民朋友们愉快且忙碌,忙什么?忙暖棚。暖棚外地冻天寒,暖棚内却绿意盎然。家人说,庄稼长得特别的好,钱也特别的好赚。
“这样做农民,才觉得格外有味道。”有个跟我一起回来的企业家朋友,看着庄稼突然感慨道,是呀,如果我们做企业的,也能有个暖棚就好了。
想想也确实如此。暖棚是节能日光温室的俗称,是一种在室内不加热的温室,即使在最寒冷的季节,只需依靠太阳光来维持室内一定的温度水平,就可以满足蔬菜作物生长的需要。因为有了它,让农民在最寒冷的冬天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把“暖棚”往经济学方面延伸,也觉得很有意思。暖棚是一种自主经济,农民靠它摆脱了一味靠天吃饭的历史,想种啥就能种啥;暖棚是一种市场经济,市场缺啥我就种啥,可以做到产品的差异化;暖棚是一种科技经济,逼得农民学知识学文化,会引导农民主动寻找市场创造市场;暖棚又是一种高效经济,因为有了成本投入,农民学会了对投入与产出的盘算,总会寻求自己一亩三分地里“亩产”收成的最大化。
如果在经济也寒流化的今天,能够为小微企业搭建一个“暖棚”,从此不仅可以不畏严寒,反而能从严寒中收获很好的收成。农民其实是很智慧的,以前由于农作物奇缺,种什么就能卖出什么,现在的生产过剩了,东西不好卖了,要想卖得好,不仅东西要优,而且还要卖这个季节难以见到的。所以农民们开始了科学种田,暖棚就是其主要途径之一。有专家说,以日光温室生产新鲜蔬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独有的设施。由于它的保温好、投资低、节约能源,所以非常适合我国寒冷地区的农村使用。
做企业何尝不是像农民种地呢?企业也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进入到了买方市场,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所以还得学学农民:学会转型,比如种棉花的多了,你就种蔬菜;学会升级,比如反季节的种蔬菜、搞暖棚。差异化才能赢得竞争,才能创造市场。
“暖棚”肯定需要投入,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作为。这些年农民朋友们之所以能够大面积的推广暖棚种植,一是“逼出来”的,靠传统农业方式赚不了多少钱;二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对于企业特别是对于广大的小微企业来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冬天”已经那么多年,也应该被“逼”到尽头了。在倒逼下搞“暖棚”,当然也极其需要政府的帮一把扶一把。但帮扶企业决不是帮扶落后,政府要选择有潜力、有优势、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和产业,让好的“种子”能在“暖棚”中得以精心栽培,免遭“极端气候”的影响。搞“暖棚”的企业自己也必须有眼界、有智慧,要善于“选种”、善于“播种”。把“优良品种”移植到“暖棚”,更需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舍得大投入。
对于一些已多年从传统制造业走过来的企业而言,更应该先行一步,因为他们既有资金、技术的实力,也会有着对市场的深切感悟,学会早早从传统的“耕作”方式中剥离出或者是寻找到最能面向未来走向市场的产业,集中优势资源,用“暖棚”给予特别的精细化培育。
很多民营企业家都认为自己是“草根”,这应该也算是植物的一种。那么在严寒不知道何时才能结束的时候,企业家们不妨多谋划谋划自己“自主、高效、科技、更市场化”的“暖棚”,并赢得政府的帮助。
个人认为,当前可能正是企业搭建“暖棚”的最佳时机,因为从中央到地方,对小微企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温州正在开展的金融改革试点,就是很重要的一个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