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太湖治理5年:“你不能把它说得一团糟或者夸成一朵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0 01:5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海平;胡欣欣 2012-04-20 01:54:09  

  2012年,太湖治理进入第5年。

  2007年春夏之交,太湖蓝藻大范围爆发,严重危及流域的饮用水安全,同时,这一重大环保事件,亦敲响生态环境保护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警钟。

  太湖治理引起江苏全省和中央高度重视。2008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称“《方案》”)。《方案》提出确保太湖流域饮用水安全、4年内遏制太湖湖泊富营养化趋势等目标。

  2012年是落实《方案》近期目标最后一年,当前太湖治理进展如何?近日,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省太湖办主任朱铁军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恶化趋势初步扭转

  《21世纪》:自2007年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以来,历经5年治理,目前都取得了哪些进展?

  朱铁军:太湖的治理,江苏倾了全省之力,中央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第一,现在整个太湖流域水质是稳中趋好,虽然过去5年来水质的变化仍有波动。

  根据中央要求,太湖治理有“两个确保”: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出现大面积的湖泛。国家考核水质的指标有四: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总氮,5年来这四个指标都在下降。

  第二,《方案》要求到2012年遏制富营养化趋势,按照国家既定的指标,已从2007年62%多下降并稳定到60%以下,也就是说,现在这个恶化的趋势已经得到遏制和扭转。

  当然,这个扭转是初步的,某天出现降雨偏少等干旱情况,水质仍可能会出现变化。

  第三,到2011年底,太湖15条主要入湖河流,年平均水质已消除了劣5类,这是重要进展和成效。

  第四,国家考核的太湖断面,江苏省有53个断面,从2011年环保部门监测的数据看,水质达标率已经到了90.4%,增加了50%。

  《21世纪》:按照国家考核的指标,难度在哪里?

  朱铁军:按照目前的成效和进展,是能够完成国务院所提出的太湖治理近期目标的,但其中总氮指标仍有不清楚之处。

  当前无论是学理还是实践,都对总氮知之甚少,但却是作为控制湖泊水域富营养化的主要的指标。现在,国家环保部正在研究总氮标准的配套,省环保厅也在考虑全面的推进总氮的检查,积极推进总氮的总量控制,我们意识到需要回过头来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700亿真金白银投入

  《21世纪》:我们比较关注治理中资金投入,能否做个介绍?

  朱铁军:应该说,从中央到地方,对太湖治理的资金投入是史无前例的。

  目前,列入省发改委指导的项目共计有726.59亿元:其中中央投入57.2亿元,占8%,省级投入85亿元,占12%。剩下来的是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到乡镇)投入181.65亿元,占了25%,各个治太项目自己融资近400亿,占了55%。这是真金白银投到太湖以及附近的河流治理中去的。

  省委书记罗志军提出,要继续保持这样的财政投入,每年省财政投入20亿保持不变,地方上每年新增财力10%-20%部分必须用于治太。

  《21世纪》:资金投入中的压力在哪?

  朱铁军:凭心而论,钱永远是不够的,现在确实有些地方政府比较困难。

  目前治太资金中有55%靠自筹。从我了解看,治太工程相当一部分通过地方的城投公司和融资平台,现在这些项目融资比较困难。

  中央从宏观上对投融资平台进行调整在方向是对的,但有些事情需要具体讨论,如民生项目能不能有所放宽?我们向中央部委也提出了建议,暂时还没有最后定位。

  下一步我们希望将污水处理收费的政策进一步灵活化。目前苏南地区一吨水的价格中有45%用于治污。由于有这项收费政策,可以用它去银行贷款进行工程建设。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今年污水处理费在全流域会调整到一个新的标准,但出台怎样的调整政策是看机会的。

  《21世纪》:投入是否有侧重?

  朱铁军:这个方面我们没有做系统性分析。从2007年以来的工作看,主要在控制污染,湖底清淤、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补贴周边的村民和渔民方面。

  从单体工程看,清淤已经接近3000万方,根据水利部门的测算,每处理一个立方的淤泥,平均耗费100元,仅此一项就是30亿。又如蓝藻打捞,这几年已经捞了280多万吨,这个工作非常难,蓝藻的含水量是在99%以上。

  所以,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十二五”我们提的口号是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要并重,当然这个阶段还做不到完全的生态修复,因为农业的污染源还没有控制住,工业污染源由于利益的驱动还会偷排,有些地方的生活污染源还不能稳定地达到1级,这些控制仍然是需要的。

  不回避任何争议

  《21世纪》:有地方人士认为,当时提倡的种植芦苇以及种养水葫芦等措施,现在看来反而成为了累赘。

  朱铁军:目前太湖周边尤其是西太湖周围的工程建设力度很大,也相继有很多项目投入运营,因为水泥浇灌较多,种植芦苇的地基不牢。

  历史上种芦苇可以造纸,现在对这样的湿地,不光种的时候要花钱,每年收芦苇还要花几百块钱雇人来收,运的时候还要花钱来送。但是,种植芦苇对于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解决还是有作用的,我们也在试行控制性的作业水平,不可否认这个是有争议的,我们会在加强管理中来控制。任何一个治太措施,你不能把它说得一团糟或者夸成一朵花。

  《21世纪》:调水引流,是太湖治理中一个重要的措施,也存在争议。

  朱铁军:有一些学者认为,引江进入太湖之后,可能带来的水已被污染,或者会把太湖里面的污染物质再次带到长江,造成沿海一带的污染。

  我们认为,污染源的管理任何时候都需要,首先应该根据目前的工艺技术水平,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来控制,绝对不是说因为我有一个通道,大家都给我这儿放,不是这回事,前提是控制污染。

  第二,需要合理的利用环境总量,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水转动起来,让环境容量在水的流动中来增加,为什么叫流水不腐,它不仅仅是用清水来判断,要让水动起来。

  专家的说法我们会重视,但作为地方政府来说,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执行,任何问题都可以进行讨论,我们不回避任何问题。

  结构调整机遇

  《21世纪》:2011年12月总理在苏州调研,提出要求江苏以苏南为整体搞一个大区划,从你们的工作来说,涉及到哪些内容?

  朱铁军:总的来讲,江苏提出了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苏南地区率先现代化的30个指标中有一类是水质,要求3类水以上要达到50%,这是一个硬指标,也预示着后一阶段的工作任务非常的艰巨。

  《21世纪》:排污权交易接下来是否会有比较大的动作?

  朱铁军:这个事情具体由环保部门抓。从我们目前的了解看,由于认知和推广政策的问题还不太成熟,真正把排污权作为资源来对待可能还有一个过程。所以,这些政策怎么样到位,是我们下一步着重考虑的。

  目前,省政府今年的交易目标量已经定下来,我们可能会预调,虽然基数问题还有待研究。

  《21世纪》:结合太湖治理,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展如何?

  朱铁军:我们先后关闭了4000多家小化工对,它们对GDP影响不大,但对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传统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仍在继续。

  这些企业在搬迁过程中,通过政府的引导,不仅水平工艺改进了,污染排放减少了,而且所创造的就业和税收也相对大幅度提升。

  现在整个工业中,纺织行业占比相对较大,我们希望在“十二五”期间,对苏南的纺织行业包括印染,在减少污染排放的同时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当下,我们的能耗等指标跟国际先进水平比要高20%。

  太湖治理本身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转变机遇,随着治理的深入,环太湖周边的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快速发展。

  链接

  近年太湖治理重要事件

  2007年5月28日,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

  2007年6月10日,副总理曾培炎考察太湖,以国务院名义统筹太湖治理工作。

  2007年6月30日,总理温家宝在无锡提出治湖十大要求,代表中央政府道歉。

  2008年5月,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级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

  2008年5月,《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

  2009年8月,总理温家宝考察太湖治理。

  2010年,江苏省太湖办成立,统筹省级太湖治理机制。

  2010年3月,总理温家宝再次考察太湖治理。

  2012年4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南京主持召开上海、江苏和浙江三地太湖治理联席会议。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