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的关键在于丰富市场生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1 06:4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4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医疗技术服务价格。简单地说,就是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同时,《通知》还要求降低大型设备检查价格,政府投资购置的公立医院大型设备,按扣除折旧后的成本制定检查价格。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药品网上集中采购,推进药品带量采购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压缩中间环节和费用。
有意思的是,《通知》下放之后,老百姓反倒忧心忡忡,因为见识了太多的所谓“改革”,他们担心会出现那种“说要降的没法降,说要涨的迅速涨”的情形。老百姓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历次改革已经告诉过我们,价格能真正调整最终靠市场的博弈力量,而不是行政管制之手的所谓“自如操纵”,相反,后者反而造成越发糟糕的局面。
比如过去政府重点管制医疗服务价格,不管制药价。结果大家都知道,医生会给患者疯狂开药来弥补医疗服务价格管制造成的收入损失,过度用药现象泛滥至极。随后,政府觉得不妥,又开始管制药品最高零售价,但是这也难不倒医生,因为医生可以通过多开几盒药给患者,以开药数量的增加来弥补单价管制的损失。患者还是深受其害。政府又开始管制药品购销加价,即控制中间流通环节的加价,但是医院和药商可以通过提高药物采购底价的方式来破解这一点,然后药商再返利给医院和医生。患者处境反而不断恶化。
我们认为,医患关系目前如此尖锐,甚至连续发生重大纠纷血案,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对医疗改革理解的偏差。因为医疗市场是个高度信息不对称市场,医生和医院(药商)永远比患者(政府里面喜欢管制的官僚)知道得多——我并不否认很多医生具有很高的道德,这些高尚的人不愿意以此来牟利——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最好办法是丰富市场的生态和组织结构,这已经被大量信息经济学文献所证明。让药价下去、让服务上来,它一定是市场机制运作的结果。
从丰富市场生态来说,鼓励民资进入医院领域是扩大供应的最好方法,“看病难”的根本问题在于医疗市场的整体供应能力不足。让医保覆盖到更多的穷人是丰富市场生态的重要举措,很多穷人因治病而变得更穷,一旦他们发现治疗效果不佳,他们的心态可想而知。中国的医保体系应当“民主化”,从覆盖高端人群的错误路线中走出来,帮助穷人摆脱“看病是个无底洞”。同时,各类医保机构也是同医院抗衡的重要力量,他们有足够的知识来控制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当然,医生也需要有组织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美国的医生依附于保险公司,他们买巨额的责任险,变相为保险公司打工。而中国则因国情不同,既需要保险能帮医生一把,同时也要有相应的行业和自发联合组织来替医生说话,无论是赔偿还是诉讼,从而避免更多的医生陷入无妄之灾。
我们认为,如果不从市场的生态上着手,仅仅是政府在平衡不同的利益,那么医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紧张的态势不会消除。“提高医生服务价格和降低患者费用支出”就像威权主义国家“高薪养廉”一样变成一个笑话——要知道是政治市场博弈形成的透明公正规则造成公务员的清廉,这时候为了避免公务员队伍不稳定而实施高薪,而不是有了高薪之后就会自然得到公务员的清廉。实际上“高薪”反而促进更深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