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成为享受而非负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1 06:4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MSN财经](http://stimgcn1.s-msn.com/portal/health/content_v2/buffer.jpg)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日韩美高中生比较研究报告》显示,高达90.2%的高中生对中国身份感到自豪,但高达48.7%者希望出生在别国;同时77.6%学生为寻求更好教育环境计划出国留学,且中国留学生呈低龄化之势。这种鲜明的反差反映学生对国内教育现状缺乏认同,进而暴露出当前国内教育的困顿。
当前质疑国内教育的不仅是身临其境的学生,如最近江苏汇龙中学高二学生在升旗仪式上抨击教育制度获得同学的热烈掌声;还有教师,如最近在坊间流传的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告别演讲,透射出教师对目前教育制度也颇有微词。
让教育成为享受而非负担
坦率讲,近年中国的教育取得了突出发展,文盲率和半文盲率在总人口中比例的显著下降,接受中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上升,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分析中国经济时指出,中国劳动力识字率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为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但是,教育的普及并未有效改善中国创新经济发展不足之现状,反而愈发加剧各界对当前教育现状的质疑,确实令人深思。
人们把现有教育的困局直陈为考试制度,认为考试制度下的人才筛选机制使学生和教师不堪重负,对学生创造力形成遏制以及高分低能等。不过,这有失偏颇,更有妖魔化考试制度之嫌。事实上,鉴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考试制度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人才筛选方式。尽管考试无法揭示人才的整体素质,但相比基于身份的选择机制,考试制度更有助于打破身份束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尽其才,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我们认为,当前教育困局的根源在于教育已退化为负担而非享受的制度和机制设计。当前人们对现有教育体制的质疑和反思,首先源自现有教育体制下,政府财政在公共教育支出上的不足,居民承担了大量的教育支出费用,导致教育的投入产出严重不经济,并使教育变成了居民的负担而非享受。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不足,加之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依然实行补供给而非需求方之格局,居民过高的教育支出负担并未伴随着公共财政投入的提高而有所缓解;相反,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政府垄断化,使教育资源的供需失配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教师流动性不足等,各种择校费、赞助费等不仅屡禁不止,而且持续上升,加重了居民的教育支出负担。同时,现有教育质量相对较弱,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失调,而近年来中高等教育产业化、自费化等,导致大学毕业生出现毕业即失业之局面。
此外,当前就业筛选机制愈发身份化和小集团化等,进一步恶化了高学历人群就业环境。而失业率愈发趋向高学历化,使教育的投入产生率显著下降,从而使教育愈发成为了居民的负担而非能提高和改善自身境遇的享受。最终,国内教育的低投入产出率,既使部分居民产生读书无用论,又使许多具有较大财务自由度的居民,倾向于出国留学,以提高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
与此同时,现有教育体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僵化,以及灌输式教育方式,不仅使教育成为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而非享受,而且不可避免地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教育与市场需求相悖逆。应该说,任何教育都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识教育,传道授业解惑,一是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而当前检验学生通识绩效的有效途径是考试机制,即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运用水平。然而,当前国内教育体制则过度扩大考试功能,甚至把考试成为了检验教育水平的主导途径。这一方面使学生从幼儿到大学都陷入伴随着题海作业,繁重的题海、成绩排序又压缩了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和选择自身兴趣的权利,从而使学生变成了知识的灌输主体,而非学识的应用主体;另一方面则为追求升学率等老师教学变成了学生应试教育的工具,服务于应试能力而非创造性培育和思辨性逻辑训练等。殊不知,应试教育无疑把学生引向背记标准答案,从而扼杀而非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辨能力,而素质性和创造性培育式教育,是以解惑的方式培育学生寻找答案的兴趣和自我满足性。
可见,让教育成为享受而非负担,倚重的是政府加大对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以减轻居民接受教育的成本。我们认为,财政投入应倾向于补需方即学生,而非直接投入现有教育机构的供方。如通过向全国学龄人口发放教育券的财政教育资源投入方式,使学校要获得财政教育经费取决于能招到多少学生,并使学生和家长满意其教学质量;同时改革教师资格证制度和聘用制度,允许教师自由流动和社会机构参与教育投资,促进教育资源竞争性优惠,并提高学龄人口家庭与学校的议价博弈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推动教育市场的良性竞争,使国内教育机构真正有动力致力于素质教育的探寻,摆脱填鸭式知识灌输和考试目标制之扭曲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