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海湿地保卫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5 01:1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章轲

  [ 在上海全市范围内,目前正在进行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湿地保卫战”,其目标就是要形成符合生态型城市要求的基础生态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

  一批茭白、慈菇被志愿者种植在上海青浦县淀山湖畔的小葑漾湿地内。这些本土水生植物既能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又能吸收一定的富养物质,使水质得到净化。湿地内,另有数十亩红绿相间的紫云英长势正旺。这是过去江南一带的农民经常使用的稻田冬季绿肥作物。这种植物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和氮素,土壤翻耕后就变成了上好的氮肥。

  通过引进十余项国际领先的湿地修复技术,目前,总面积130亩的小葑漾湿地正在进行彻底的“变身”,其目标就是让这里形成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防止污染物流入黄浦江,确保2300多万上海市民的饮水安全。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这里看到,三面环湖的小葑漾湿地在与陆地的连接处,已经被一排排高大的树木隔开,沿湖又挖了多个池塘。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外界的污染物进来,二是确保这里的农业污水经湿地修复净化后达标排放。”小葑漾湿地项目负责人康洪莉对本报记者说,“当然,我们也希望把这里优质的水、肥留在湿地中,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黄浦江水源地之忧

  据康洪莉介绍,小葑漾湿地项目去年开始实施,“刚来的时候,这里的土壤由于多年施用化肥和农药,板结情况非常严重。”她告诉记者,技术人员在土壤修复过程中,施加了生物菌,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化起来,加上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植物、有机堆肥、蚯蚓堆肥、生态厕所等办法,今年小葑漾湿地的土壤开始肥沃了。

  “池塘里的小青蛙和红蜻蜓也多了起来。去年我们种了第一茬水稻,采用的是稻鸭共作技术,不施用农药、化肥,但已经达到了普通水稻田亩产量的80%。”康洪莉兴奋地说。

  为这一湿地提供技术支持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上海项目办公室项目经理杨爱辉对记者说,小葑漾湿地处在黄浦江上游,而黄浦江是上海市民饮用水的主要水源取水地之一。小葑漾湿地保护项目如果获得成功,对于保证上海及周边地区居民拥有清洁的水源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目前,黄浦江的水源地是开放式的,现有取水口缺乏天然屏障,外受太湖超标水质来水之忧,内受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之困,形势并不乐观。

  “在太湖与上海主城区之间,有着一块非常广阔的湿地地带。”上海道融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沈黎平对记者说,湿地作为水与土壤之间的过渡地带,可以调节流量,汛期可以调蓄洪水,在旱季可以补充水源。

  而湿地一项更重要的作用是净化水体。据介绍,当污水流经湿地时,流速减缓,水中的有机质、氮、磷、重金属等物质,通过重力沉降、植物和土壤吸附、微生物分解等过程,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就像“污水处理厂”和“净化池”一样可净化水质。研究表明,1公顷湿地可净化100公顷农田径流中过剩的氮和磷。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统计显示,上海湿地总面积为31.9万多公顷,平均每年可为上海提供400多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上海有三大类型湿地,即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其中,湖泊湿地日益淤缩、污染严重。几乎所有湖泊的边缘都被围殖的鱼塘或网箱养鱼场侵占。

  湿地保卫战

  记者了解到,与其他湿地修复项目有所不同,这一项目采用“企业公益湿地”的模式运作。先是由本地一个大户承包了这些土地,投资建设生态农场,每年向农户支付每亩1100元的租金,再邀请WWF、南京大学的技术专家提供湿地修复技术支持。最后,邀请企业加盟,由宝洁公司投入资金和志愿者,帮助这一湿地建成公益性的自然环境宣传推广性的项目。

  江苏宝洁公司可持续发展技术总监陈志文(Jennifer Chan)告诉本报记者,宝洁与WWF是全球合作伙伴,在“水足迹”和“水绩效风险管理”项目上展开合作。而小葑漾湿地修复项目是双方在中国开展“太湖水资源保护”的子项目,也是宝洁在中国推行的第一个水治理项目。

  据本报记者了解,上海市通过湿地保护,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做法已持续多年。2008年11月,青浦区政府、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南京大学和WWF等联合启动了“上海西郊淀山湖湿地修复示范工程”(大莲湖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监测显示,经过3年努力,当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国家一级A类排放标准,生态农田和生态鱼塘基本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流经处理区的水质从劣V类提高到Ⅱ至Ⅲ类。通过大面积水生植物栽植,每年可去除进入示范区的悬浮颗粒物83吨、总氮2300公斤、总磷290公斤。

  由于重建了河流、湖泊、库塘等多种湿地类型,物种增加了40种以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杨爱辉告诉本报记者,在湿地恢复区和重建区共种植了茭白、水芹、慈菇等经济植物,加上鱼、虾等生态养殖产品,年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而通过社区参与,大莲湖湿地修复示范区及其周边已自发建立了十几个有机农业合作社,从事生态渔业和生态农业生产。

  本报记者获悉,在上海全市范围内,目前正在进行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湿地保卫战”,其目标就是要形成符合生态型城市要求的基础生态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在我们国家,大面积的湿地都是通过建立不同级别的保护区加以保护的。”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说,“但对于那些面积较小、人为干扰较大、破碎化较严重的湿地,特别是位于城镇周边的湿地,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方式仍值得探索。”

  他告诉本报记者,国务院已明确通过建立湿地公园这种方式加强保护管理,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提高湿地保护的成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