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为何步履蹒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7 00:59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在网络横行的时代,我们被各类碎片化的信息所包围,同时公众的热情参与制造了数不清的喧嚣。“郭美美事件”、“天价烟局长”、“最年轻市长”等等,凡与官员、政府、公权力相关的微小信息点都会引发一波又一波的“人肉搜索”狂潮。在一次网络调查中显示,有98.4%的人认同“获取政府信息是公众应有的权利”。相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却如一名年近花甲的老人,步履蹒跚。
4月13日,曾有“乙肝斗士”之称的上海交大研究生雷闯再次以个人的名义发起了对现有制度的挑战。他依据现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向国家烟草局、卫生部等53个中央部门提出申请公开53位部长(局长)去年的全年工资总额及工资的各项具体金额。其结果仅有国家药监局予以简单回应。
数日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18日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部署今年将推进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保障性住房、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招投标、生产安全事故、征地拆迁、价格和收费等八个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公开范围的扩大,涵盖领域之广是历年来该项工作的一大突破,公众对此充满了数不尽的期待。
冰山一角
2011年,中央要求各级部门在6月底前公布2010年的“三公消费”信息,6月大限已过却少有部门响应。在公众的催促声中,各部门单位极不情愿的履行了职责,公开的效果也是从上至下质疑不断。国务院对43个较大的市和国务院所属的59个部门进行了调研,以满分100分的评测标准来考核,结果只有8个部门的得分超过了60分。得分最高的是科技部68分,最低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仅为7分。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存在网站运行慢、不稳定、间歇性无法访问等问题,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网站在长达2个月的调研时间内一直处于系统建设状态,根本无法获取相关信息。59个部门,8个及格。
“三公消费”的公开是政府公开信息中的冰山一角,也是政府还民众知情权的一个开始。
兴致何在
公众历来对政府信息的封闭颇有微词,既是公民对自身权利的一致主张,也是在目前社会分配结构下对公权力所表达的一种愤懑情绪。
去年此时,想必每个人都在谈论被网友骂惨了的郭美美事件。郭美美在网上炫富从行为本身出发并没有错,但是却牵连了国家机构——红十字会,原本对慈善就心存芥蒂的公众在瞬间迸发了积怨已久的愤怒。除此之外,一句“我爸爸是李刚”更是引起了民众对公权力的质疑,公权力究竟是用之为民,还是以权谋私,在网上顺势展开了集体大讨论。四川双流副县长脚穿价值五六千元的名鞋视察工作,更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还是占据着利用行政资源来主导社会资源的优势为己牟利,背后又隐藏着什么?零零总总,公众极为渴望背后的真相。
另有隐情?
重庆律师韩德云作为人大代表连续六年提出官员上报财产的提案,这位大胡子代表与财产公开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律师的他对记者说,自己之所以关注财产公开方面的事宜,是因为自己是一名律师,提案也是在法律范畴之内的合理诉求。他说,在2005年《公务员法》通过,但他很快发现该法存在一个漏洞,里面对公务员有财产申报和公开的义务“只字未提”,自此,他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提案旅程。他说每年在两会结束后都会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复,“第一次提交该议案时,当时的答复是条件尚不成熟;2007年的答复是‘存在困难’;到了2008年,监察部的负责人说正在积极开展工作;而去年中纪委的答复则是历年来最肯定、最清晰的。”他说,中纪委表示正进一步深入调研,将结合实际对制度设计进行研究论证。他也坦言,这种监督体系的建立注定过程漫长,从上世纪80年代有关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公开的提议开始,距今已有20多年。
一项制度经历20几年的酝酿终没实现,缘由何在?很多相关的人士说是来自体制内的阻力太大了,也有人说配套措施不完善。清华大学的一名教授向记者介绍,“所谓的配套制度只是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久拖不决的一种借口。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初期,财产申报的主要作用是‘录以备考’。也就是说,在初期,出现瞒报、走过场等情况都没有关系,只需严格要求申报人对自己的申报负责,并辅之以公开和舆论监督两种手段,鼓励公众举报、揭发即可。这样一来,一些瞒报、走过场的问题很快就会解决。而是否公开不取决于技术性过程,而是取决于社会力量的博弈,取决于社会对既得利益的阻止能力。”
加强信任
温家宝在2011年提出增加政府公信力的工作任务。公信力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增加公信力,减少公众质疑的第一步。
温家宝提出的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八个方面,所涉及的领域均是与民生相关的部门。不难否认,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预算决算、行政开支、食品安全、环保、公共项目招投标等方面缺乏成熟的运行机制,工作不规范、管理混乱的现象较普遍,甚至各种“潜规则”盛行。由此使得很多政府信息事实上“拿不上台面”,一些行政机关必然对信息公开敷衍塞责,有的更是明里暗里予以抵制。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之下,公路局、房产局等部门手中的权利被商界各路人马所觊觎,在糖衣炮弹的狂轰乱炸之下腐败案件也是频发,伤害的也不是某个群体、某个部门,而是政府的形象。
■见习记者郑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