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创始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7 15:02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同样聪明和有创造力的人,为何所选道路迥异?
文|李翔
《Idea Man》
中译名:《我用微软改变世界》
作 者:[美] 保罗·艾伦
出 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定 价:46元
出版日期:2012年3月
这本书首次以创始人视角叙述微软帝国创建历程,同时也揭秘了创业过程中不为人知的黑幕;书中翔实地记叙了两位创始人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从相遇、相惜到分歧、分手的过程。
保罗·艾伦通过他的自传《Idea Man》成功地向比尔·盖茨发起了一次进攻。
当然他的本意可能并非如此。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去开罪一个拥有巨额财富、并且因为正在投身慈善事业而颇受赞誉的巨头。或许他只是想讲讲自己作为微软联合创始人的经历,而媒体在传播时夸大了比尔·盖茨对他的抱怨的反应。他在自传中抱怨了比尔·盖茨的苛刻与精明,在多年之后向公众表达了他认为自己在微软的股权分配上受到了多么不公正的待遇。这也就意味着他认为,尽管自己在微软上市之前就已离开,但他有资格分享到更多这家公司创造的财富。
保罗·艾伦将原因归结为比尔·盖茨和他的不同。虽然他们是湖畔中学的亲密朋友,同样都是怪人和计算机发烧友,一起孜孜不倦地将学校基金会里头的计算机使用时长消耗殆尽。但在艾伦看来,怪人和怪人也是不同的。他和盖茨原是两个阶层的孩子。他的父母仅是美国普通中产阶层,而盖茨家则是西雅图的上流社会成员。当盖茨向他抱怨自己应该拥有更多微软公司的股份时,艾伦意识到,这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身材瘦小的书呆子是个典型的律师的孩子:精明异常,在涉及到利益问题上一点儿也不会感到不好意思。
现如今保罗·艾伦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排名可是大不如以前了,找到他的名字你得费点劲儿。而尽管商业杂志和分析师都在抱怨微软的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它的价格再也没有达到1990年代的高峰,比尔·盖茨仍然是毫无争议的世界首富。当然,比尔·盖茨没有投资过将人送往外星球的飞行公司;没有声称自己是摇滚明星的拥趸,为其修建纪念馆,开办音乐节,甚至自己也过过摇滚乐手的瘾,和米克尔·贾格尔合作一把;没有大肆收购不靠谱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也没有一掷千金地去购买NBA篮球队和大联盟棒球队。
花园小径分叉,成功学同样如此。很多人可能会羡慕保罗·艾伦这种“成功者”。相对于比尔·盖茨枯燥而饱受骂名的人生,保罗·艾伦兴趣广泛的恣意挥霍才叫生活。但也有人会更加推崇盖茨所获得的财富与成就,认为他才真正书写了历史。
你还可以去看看史蒂夫·沃兹的自传《我是沃兹》。史蒂夫·沃兹和保罗·艾伦一样,讨厌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兴趣都集中在一家公司身上。尽管这家公司带给了他们巨额的财富,也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家喻户晓。史蒂夫·乔布斯仅仅是热爱鲍勃·迪伦而已,沃兹可是摇滚音乐会的慷慨赞助者。乔布斯驾驶着自己的无牌照奔驰车在帕洛奥托闲逛,沃兹则开着直升机低空飞行。沃尔特·伊萨克森在《乔布斯传》说,苹果公司上市时,乔布斯对于分配给一些老员工股权表现得强硬而吝啬。沃兹则大方地将自己的股权分给别人。
很多成功公司里面有一种人叫“联合创始人”。他们有才华,也很有眼光,同时并不缺乏冒险精神。不然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他们会在一家公司的种子时期就不顾一切加入进来。当然,他们也不惧怕辛勤工作,他们往往能熬过公司初创期最艰难的时光。在描述公司的早期历史时,甚至有人会认为这个后来离开或不太发挥重要作用的“联合创始人”,其重要性要远远超出公司的真正领导者。但是这种名叫联合创始人的灵长类生物同样兴趣广泛,他们自己都难以想象自己会在一家公司中度过一生。他们会认为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尽管他们随后创造的公司或者开创的事业,都再没有超过或达到他们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开创的公司的高度。
保罗·艾伦在自传中争辩说,他认为其成功并不是简单的依靠幸运。他很聪明,也有创造力,不是《硅谷海盗》中那个跟在比尔·盖茨身边一脸无辜的大个子形象所能概括的。史蒂夫·沃兹也同样如此。他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和最著名的极客之一。
那么他们区别于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之处何在呢?他们是否想要成为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那样的人?然后他们是否能够成为,以及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为?如果你去问艾伦或者沃兹,他们的回答是他们并不想成为后者那样的商业巨头。艾伦称,自己因为一次疾病而觉得生命不能浪费在反复的商务旅行中;沃兹则更乐于做一个软件工程师。
这是他们没有成为真正的商业巨头的原因之一。他们的内心缺乏渴望。就像一个人想要成为好作家,是因为他内心有一种难以言传的东西在反复叫嚷,这个声音让他必须表达。这不是一种仅仅满足于成为富人的渴望,其中可能混杂着竞争心态、虚荣心和莫名其妙的“救世感”。缺乏这种古怪的激素,让他们难以成为盖茨和乔布斯那样的人。尽管他们一度是如此亲密的伙伴,在媒体和大众看来他们似乎并无分别。
他们的兴趣也太为广泛。用以赛亚·柏林的说法,他们是狐狸。而盖茨和乔布斯则是刺猬。狐狸懂得很多,但刺猬只知道一事。更重要的是,商业上的成就已经可以满足刺猬;但却让狐狸们愤愤不平:凭什么我就得全身心投入这样一个枯燥乏味的金钱游戏。他们很少从中得到改变世界的快感。或者这种快感没有他们想的那样频繁与强烈。而刺猬们则为之深深陶醉。
这让他们难以放弃自己的种种爱好,从而将精力聚集在大部分时间内枯燥乏味的商业世界中。当我们想到保罗·艾伦时,可能想到的是一度风头十足的波特兰开拓者队,或者听上去酷极了的航天飞机项目。想到沃兹时,马上会想起他一度热衷的音乐节和直升机。想起肖恩·帕克时,会想起他的种种荒唐事儿,无外乎毒品与姑娘。可是,你知道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或者杰克·韦尔奇有什么如此狂热和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的爱好吗?
因此,“联合创始人”的才华、勤奋与创造力,让他们能参与开创一家了不起的公司;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理解及由此而来的不专注,注定不会是由他们来将这家公司带到更高的位置。他们扮演的是阶段性的驱动者角色,而不是公司长久可以依赖的发动机。
这里并无对错,或者谁更高级谁就不那么值得尊敬的分别。“联合创始人”的选择同样是一种值得效仿的人生。他们和比尔·盖茨与史蒂夫·乔布斯这样的人一样,也是在听从所谓的内心的召唤。但是,如你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大家听到的召唤声音不同。比尔·盖茨听到的召唤是去做一家伟大的史上最赚钱的软件公司,借此改变世界;而保罗·艾伦听到的召唤则是去过更丰富的人生,用更多的时间在家人、朋友和自己的爱好上。乔布斯听到的召唤是去通过苹果公司做出伟大产品,以此改变世界;沃兹听到的召唤则是你要自由自在,不要受到金钱和俗世的牵绊。仅此而已。
这也有点像是讨论文艺青年是否适合做公司。我还没认真思考所谓的“文艺青年”身上,是否就一定存在着同商业相抵触的气质。这种气质就妨碍他们成功地去创立和运营一家公司。但可以用同样的语调说出下面的话:这仅仅是内心不同的声音带来的不同选择。
话说回来,艾伦自己拟定的这个传记名,或许是在向刘易斯·科塞的《理念人》致敬。对一名商人而言,这自传名有些太过文艺腔(当然中译名彻底改变了它)。看看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的自传名字,虽然星巴克这个名字号称是从第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白鲸》中而来,但舒尔茨的传记名字才体现出典型的商人风格:《将心注入》、《一路向前》,其中散发出浓郁的心灵鸡汤和成功学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