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埃塞的中资身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8 07:0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林岭东

  “我们计划在亚的斯建设一幢58层高的大厦,这将是全非洲最高的大楼,埃塞首都亚的斯的地标建筑。”川惠集团董事长刘延林坐在他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当地人一般简称为“亚的斯”)市区东南部的办公室内,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在他身后的墙上,挂着这栋摩天大楼的效果图。

  刘延林说,亚的斯市政府已给了川惠集团4.1万亩的建设用地,地价款分99年来缴付。刘的川惠集团是总部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的一家大型民营企业,涉及房地产、酒店、建材工业等多个产业。

  这个精明的川籍商人专门在埃塞注册了川惠集团埃塞控股有限公司,以管理该集团已在埃塞投资的3家工厂,包括两间水泥厂和一间塑胶厂,并正在筹建第三个、也是生产规模最大的水泥厂。

  川惠集团在埃塞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是中国企业进军埃塞俄比亚、在非洲投资创业大潮的一个缩影。

  1. 活跃在穷国的中国企业

  “中国企业在埃塞的投资到2011年已累计4亿美元,投资企业200多家”,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钱兆刚告诉记者:埃塞方面的统计则表明中国人在该国已投资1000多家企业,投资额总计30多亿美金。双方统计的差异在于,中国商务部要求境外投资都必须经商务部批准,才会进入统计数据,但是民营企业的投资项目往往不太愿意向政府申批;除此之外,这些企业在埃塞赚钱之后再投资新的项目也很难统计在内。

  真实的数字可能在两国官方数据之间。但这已足以表现出中资在埃塞这个并无多少能源资源的非洲穷国进行工业投资的热情。

  同样难以准确统计的,是在埃塞究竟有多少中国人。中国大使馆估计的数据说是有1万多人,但是在亚的斯的华人中间,大多相信埃塞全国有10多万中国人这个数据。真实的数字大概介于这二者之间,但无可置疑的是,无论是在亚的斯机场,还是在首都的街道上,遇到中国人的频率颇高,而中餐馆也开始在亚的斯风行一时。

  除了大型国有企业在这里投资或承包大型基建项目,以及类似中兴通讯(ZTE)——值得一提的是,在亚的斯,ZTE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跨国公司品牌——这样的电信设备企业外,在埃塞投资的中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建材(如水泥、玻璃等)、纺织、汽车(主要是重庆力帆汽车、金龙客车这两家公司)等产业领域。

  “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一般是很初级的工业”,钱兆刚说,这跟埃塞尚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有关系,这国家的工业基础很薄弱,配套能力差,更高层次的工业不可能发展得起来。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的到来正在推动埃塞的初步工业化进程。

  来自江苏张家港的民营企业家卢其元率先把中国遍地开花的工业园模式引入到埃塞俄比亚,从2007年底开始,在亚的斯以东约40公里的城市杜克姆建设一个“东方工业园”,据说这是中埃两国的国家间项目,由这间江苏民企中标来承办。

  “埃塞政府已批了5平方公里的用地给我们,分两期开发,一期2平方公里的土地证已拿到,二期3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已在做。我们已投资进来2500万美元,整个工业园总投资1.4亿美元”,东方工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钱国庆告诉记者,“一期我们建成了5栋厂房,现在已有7个项目入驻园区,3家已经投产(包括一家制管厂,一家钢厂),1家正在安装生产设备(长城包装厂),还有3家正在筹建,这包括苏州金龙客车,另外力帆准备租用我们工业园的300亩地。”

  “若不是埃塞国家不对外资开放商业流通业,来埃塞的中国人还要多得多。要知道,中国人是多么的会做生意。”到埃塞任职前为重庆市商务厅正厅级干部的钱兆刚说。

  2. 埃塞的“二五”计划:经济增长与转型

  卢其元的“东方工业园”项目,被埃塞政府列入了其国家的“增长转型计划”的一部分,获得高度重视,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三级派员进驻工业园协助工作,埃塞工业部、投资委、海关等各部门都加以通融,并给予诸多优惠政策,比如在工业园内设保税仓库,以及允许其出口产品获得外汇的20%可以留成。

  所谓的“增长转型计划”,其实就是埃塞总理梅莱斯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该计划希望将埃塞的经济由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努力发展出口导向的工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埃塞工业部长麦克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将之描述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业带动工业的发展,工农并进”。

  麦克农向记者表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国家正在采取一切有利措施,全面发展埃塞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修路、水电站、通讯设施)、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

  “埃塞的政府很认真,想做的事情太多”,钱兆刚评价说。他的意思似乎是,急于发展,但未找到循序渐进的路径。

  根本上来说,这个总人口有8000万的东非穷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家,而且位列全球最穷困的国家之列,全国GDP仅有100多亿美金,人均GDP则只有120美元。

  在埃塞的农产品中,较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主要有:咖啡(世界咖啡的原产国,年产逾30万吨)、芝麻(年产约30万吨)、竹子(面积有100万公顷,中国的竹子面积为460万公顷)、牛(4000万头)、羊(5000万头,埃塞羊皮据说全球最好,兼有山羊皮和绵羊皮的优点,然而其加工能力严重不足,质量不能提高,埃塞国家又禁止生皮出口)。

  但是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制于本国加工业能力和技术之不足,而作为一个非洲完全内陆的国家,该国基础设施(交通、电力等)严重不足,无法支撑工业化的初期进程。

  2006年,梅莱斯政府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在埃塞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主题确定为“经济发展与脱贫”,在国际援助资金的支持下,由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公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埃塞连续6年录得GDP两位数增长,其中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带动。正是大量的基建项目,吸引了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纷纷到埃塞投资建材工业项目,其中尤其是水泥工业。

  埃塞的中资身影

  “到2015年,埃塞的水泥需求量将达到1800万吨,现在的产能缺口仍然巨大。”钱兆刚指,现在中资企业在埃塞投资的水泥厂已有六七家,但在该国的市场占有率也只不过20%多一些,占有市场最大份额的仍是该国执政党的党营产业集团和政府国有企业。

  2011年,埃塞政府遂进一步推动第二个“五年计划”,力图推进工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中国沿海地区发达的制造业正在寻找转型升级之路,过剩的或在沿海地区已不符合成本优势的加工产能四处寻找转移的目的地,除了本国的中西部地区、东南亚、印度等选项之外,也有不少中国企业家将目光盯住了遥远的非洲大陆。前述中国企业进军埃塞的初潮泛起,只不过是中资投资非洲大陆热潮的一部分而已。

  但是这个没有石油、也基本没有煤炭、也没有黄金或其它矿产资源的东非穷国,在中资进军非洲的布局中,能扮演什么角色?

  3. “中国制造”的埃塞形态

  “东方工业园”园区经营的进度,也许可以准确测量出中国企业进军埃塞的水温。

  在园区已确定入驻的7家企业中,先期投产的几家,主要是建材、包装类企业,7家中第一个入驻的是中舜水泥,总投资950万美元,2009年10月动工,2010年5月投产。另外一家“长城包装”基本上是为建材企业配套服务;另外一家制管厂,亦是从张家港迁来埃塞,瞄准其基建市场。

  在钱国庆的介绍中,还有一间江苏人投资、计划年产30万吨的钢厂,不过并非炼钢企业,而是钢材加工企业,拟从土耳其或俄罗斯进口钢坯,加工成建材用钢,目标瞄着的是大型基建工程或铁路工程。

  金龙客车和力帆汽车算是已进入埃塞的中资企业中的异数。对在国内处于激烈竞争中的这两家整车企业来说,切入非洲市场是他们的突围战略或蓝海战略,但埃塞并非一个完全处女地的汽车市场,日资丰田汽车在此已深耕数十年,基本控制着整个埃塞市场,力帆须从丰田的口中夺食。不过有人怀疑力帆在埃塞设立整车组装厂的可能性,怀疑它更有可能是借设立组装厂之名义,将国内生产汽车直接输入埃塞市场。对汽车厂家来说,售后服务和零部件的供应至关重要。

  除了这7家之外,东方公司旗下的“东方水泥厂”和东方大酒店也被算作入园企业,享受园区政策,尽管二者并不在园区之内。其中东方水泥厂2009年开工,由江苏省其元集团建设一条产能1500吨/天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产25万吨。

  尽管园区规划最终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但钱国庆认为其元集团收回园区投资遥遥无期,钱抱怨园区建设进口物资存在困难,当地好多法律不配套,“最少要5年之后才能谈得上慢慢收回投资问题”。

  水泥厂是中资目前在埃塞最热衷的投资项目。川惠集团董事长刘延林说,埃塞国内水泥市场严重供不应求,“2007年时,中国国内水泥价格仅200多元/吨,而埃塞的价格则合3000多元人民币/吨”,这一下子打动了他下决心到埃塞来建水泥厂。“埃塞国内的石灰石几乎不要钱,至于水泥厂所需要的煤炭,则需要从邻国输入。”川惠集团在埃塞的第一个水泥厂总投资2.1亿人民币,2009年8月投产,年产30万吨,第二间总投资达3亿多元的水泥厂则于2011年底投产。正在筹划的第三个水泥厂计划投资7亿元,年产能达到300万吨。

  建材工业只能是工业化最初期、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而发展的产业门类,埃塞政府鼓励中国的制造类工业企业迁入,比如那些纺织、食品加工、建材、皮革等生产企业,并鼓励这些企业利用埃塞国内的原材料,但这类中国加工企业进入埃塞的势头并不明显。

  以皮革为例,尽管埃塞国内有非常优质的毛皮资源,但是埃塞政府限制生皮和粗加工的蓝湿皮出口,希望加工度要提高,提高附加值,然而对中国的皮革企业来说,埃塞国内的产业配套严重不足,无法支撑后期精加工,何况产业链的延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跳过发展阶段,而埃塞政府对污染处理的要求标准又十分之高,这些都阻碍了中国皮革企业的进入。这样的结果,埃塞的牛羊皮资源仍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纺织服装工业看上去技术门槛并不高,但是很奇怪的是,尽管在广州有数以万计的非洲人专做往非洲倒卖牛仔裤的买卖,却鲜有中国的牛仔裤生产厂家到非洲开设大型的服装工厂。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的专业人士在回答记者询问时指出:牛仔裤等服装制造看上去技术并不复杂,但在中国国内比如广佛地区,形成了十分细分的专业分工,由此形成产业链竞争力,这个产业链很难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部复制,因为形成配套能力经过了几十年的过程。

  因此,无论是利用埃塞国内农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还是中国的出口加工型轻工制造业外迁到非洲,在埃塞都没有看到明显的趋势。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埃塞工业部长麦克农提出了另外一个工业发展计划,即:利用亚的斯机场作为非洲最先进机场的地位和联结亚欧的区位优势(埃航依托亚的斯机场,开设了60多条国际航线),发展“临空型工业”,设立“空港工业园”,吸引中国的消费电子产业在亚的斯机场工业园设立生产基地,然后再输入欧洲市场。然而深圳华强北商会会长黄先生在回应记者查询时,则对这一计划的可行性表示怀疑:埃塞完全不具备电子元器件等整个产业的配套能力;而且这个产业又不存在类似纺织品进入欧美市场的配额限制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搬迁到一个非洲国家去生产?人工在此类产品的成本中所占比例并不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李智彪研究员对本报记者指:非洲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旺盛,对外国资本的需求旺盛,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必须看到,非洲过去十多年间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建立在大量出口资源类初级产品的基础之上,其发展基础相当脆弱,因此,包括埃塞俄比亚在内,诸多非洲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必定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不可能跳跃式高速发展。李指,中国固然可以利用自己成为世界工厂的经验,帮助非洲发展制造业,使其逐步走出经济结构单一化困境,但是非洲能否成为全球其中一个制造业基地,有待观察。

  4. 投资埃塞的现实困境

  许多人都提到了在埃塞这样刚开始初级工业化的国家,缺乏基本的产业配套影响到其制造业投资,但是在埃塞投资所遇到的瓶颈,还不仅限于此。

  基础设施仍是非洲各国投资环境中十分薄弱的一环,即便在经过“一五计划”的大规模投资之后,埃塞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在东非国家中已属最好,但该国仍基本没有高速公路,除首都地区外,其它地区的公路网络仍很稀疏。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工程是从埃塞首都亚的斯到最近的港口国家吉布提的铁路干线,几乎成了埃塞全国翘首期盼的项目,但却迟迟未能落实。

  埃塞是一个完全内陆国家,距离亚的斯最近的港口就是吉布提港,埃塞大部分的进出口货物都要经由吉布提港转运。规划中的这条铁路大约700多公里长,总投资概算约在40亿美元左右。这条被中非发展基金总裁迟建新称作“我个人如果有钱都愿意投资”的命脉工程,现在却成了埃塞参与全球经济的卡脖子工程。在埃塞的中资企业中,流传着川惠水泥厂的设备因困在吉布提港无法及时运到埃塞,刘延林因而损失七八千万元的故事。

  N年前,意大利曾资助埃塞完成了这条铁路从亚的斯到其第二大城市纳兹雷特的一段,但年久失修,运力十分之低下。埃塞政府多年来信誓旦旦地要推动这条铁路的修建,但是巨大的资本金和投资风险使得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出生于埃塞俄比亚的沙特籍富翁谢赫·阿拉穆迪(个人净资产达667亿美元,据说在200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77位),是埃塞最大的外国私人投资商,他也曾提出一项投资该铁路的计划,但最终因对铁路未来物流预测不乐观、担心难以收回成本而作罢。2000年收购接管了吉布提港的迪拜港口世界公司也曾打算投资吉布提-埃塞铁路,并且修建从吉布提到埃塞阿瓦土的输油管线,但这一计划迄今也未付诸实施。

  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国驻埃塞经济商务参赞钱兆刚对此感到惋惜,但他也不认为中国政府或大型央企会有投资这条铁路的意愿。事实上,包括在埃塞的诸多水电投资项目中,中国央企只对承包建设工程有兴趣,对直接投资则意兴阑珊。

  除了基建水平远未作好全国工业化的准备外,埃塞的金融环境则是目前吸引外国投资的最大限制性因素之一。

  埃塞至今仍实行严厉的外汇管制,整个金融业也未对外资开放。政府对外汇看得很紧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国外汇的极端紧缺:以2010年为例,该国出口总值仅20亿美元,但进口用汇则达65亿美元。埃塞整个国家可供出口的产品不多,且多以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价值不高,出口不振,但是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则十分之大,政府因而只能严管用汇额度。

  “在埃塞投资的中资企业都面临这个棘手的问题”,川惠集团董事长刘延林说,“要扩大投资和生产,就需要从中国进口设备进来,但是从埃塞政府那里拿不到外汇额度;在埃塞投资赚到的钱,也无法回流到中国国内,因为外汇管制。”刘延林毫不掩饰地说,在亚的斯兴建第一高楼,目的之一也是把埃塞工厂赚到的大量比尔(埃塞货币)花掉,转变成固定资产,而将来利用此大厦而经营五星级酒店,也可起到回收美元的效用。

  尽管在埃塞投资企业依法纳税之后,可向埃塞政府申请用汇额度,但是用汇企业需要排队等候,费时颇长,往往需要一两年时间。倘若是规模小的用汇,一些中资企业宁愿通过迪拜的灰色管道用比尔来购买美元。

  外汇问题成为了中资投资埃塞、以及中埃扩大贸易的主要瓶颈。钱兆刚对记者指,近几年,中国政府与非洲5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贷款协议”(所谓“安哥拉模式”),向协议国家提供一揽子贷款,这些国家用对华出口的收入来偿还。在这5个国家中,只有其它国家都有能源资源,以资源出口来偿还贷款,仅埃塞没有石油,但实践下来,却是埃塞在偿还贷款方面做得最好。第一期对埃塞贷款5亿美元,已顺利完成,现在第二期5亿美元又在商谈之中。

  至于中国近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一些国家开展货币互换,以促进双边贸易,据说与埃塞也在洽谈之中,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埃塞可以用换来的人民币从中国购买大量商品,但是中国换来的比尔用以购买埃塞的什么货物呢?埃塞能够出口中国的产品实在不多。因而据说埃塞方面愿意与中国互换几亿美元的货币,但中国方面却只能说先换几百万美元试一试。

  除了金融瓶颈,埃塞缺乏工业化训练的劳动力,以及严苛的劳工保护法律,也令不少中资民营企业颇感头疼。埃塞是非洲法治最健全的国家之一,这固然成为投资环境中加分的一环,但是对中国民营企业来说,过于严苛的劳动保障则意味着人工成本的优势消减了许多;与此同时,对埃塞工人进行工业化的训练则是必须支付的另一块人工成本。

  但是无论如何,埃塞已经启动的工业化进程,中资既是推动者之一,也应试成为未来的受益者,8千万人口的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毕竟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

  埃塞的中资身影

  5. 中国非洲战略的重要支点

  在埃塞的中资企业界,“中非合作基金”是一个如影随形的存在,许多企业家会谈到它,埃塞政府也承认“基金”为推动中企投资埃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东方工业园”,还是挪亚纺织、汉盛玻璃等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到处可以见到“中非合作基金”的身影。

  自2007年设立之后,“中非合作基金”在南非设立了其于非洲大陆的第一个办事处,第二个办事处就设在了亚的斯亚贝巴。可能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亚的斯是非盟总部所在地。

  外交界人士认为,埃塞是中国非洲战略的重要支点,除了非盟总部设于该国之外,更重要的是埃塞这个非洲文明古国一直较少战乱,谋求和平发展,长期奉行与中国友好合作的政策。

  李智彪教授对记者说,在中国的非洲布局中,埃塞很有代表性,这国家没有什么资源,反证出中国拓展非洲绝非只盯着石油的“新殖民主义”。

  “非洲国家除了早期受英法等殖民地影响之外,1980年代以来,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都被世界银行等主导。近年来非洲国家开始反思这种发展路径,以南非、埃塞俄比亚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开始学习中国模式,埃塞国家领导人多次访问中国,这是‘北京共识’在非洲产生影响力的重要进展。”李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