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5月3日:监管“拖延症”如何能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3 14:1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在“含氯门”事件后,可口可乐公司一直回避对流入市场的含氯饮料采取措施。昨日,可口可乐瓶装投资集团中国公司通过官方微博(http://weibo.com)宣布,更换回收已售出的含氯批次产品并销毁。不过记者咨询客服发现,可口可乐公司对消费者买的含氯饮料只能更换不能退货。(据5月3日新京报)

  

5月3日:监管“拖延症”如何能治?

  含氯饮料凭啥“只换不退”?

  值得注意的是,可口可乐公司,即便如今已经表态可以换货并将销毁部分产品,但公司仍坚持不召回涉事产品,不退货,可口可乐理由是,对产品的多次检测和专家组论证都表明我们上述批次产品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捂盖子,不是办法

  消费者还怎么可以相信,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尤其跨国公司的高官是很讲诚信的,对消费者的健康是不会漠视的,也不会不负责任的?当此可恶行径被正义的员工爆料后,山西公司继续做着不光彩的小动作——以维修电脑为由,删除事故产品的生产记录和全部的电子工作邮件,关键证人被安排带薪休假。其作为与担当,比一些地下小作坊都不如。

  除了道歉,可口可乐还应进行赔偿

  可是,有关权威资料表明,氯是强氧化剂,对人体呼吸道、胃粘膜神经系统有刺激,量多甚至可能致癌。氯气一旦溶在水里,跟其他许多物质产生反应,危害或许更大。而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特聘专家董金狮亦称,含氯软化水混入饮料,危害人体健康。

  可口可乐岂能对消费者倨傲

  问题产品被确认后,可口可乐急于请“权威专家组”认可其安全性,得出“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结论。如果说这是用来让已饮用饮料的消费者“压惊”的消息,未尝不可,目的是让消费者不必过分担心。然而,如果这样的“安全认可”竟是被用来作为不必召回的依据、不必对消费者赔偿,那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七万多箱问题可乐就这么算了?

  “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尴尬,可口可乐不是洋品牌里头一家。近年来,许多在国外质量过得硬的洋品牌,到国内则屡陷质量门。杜绝“南橘北枳”式沦陷,消除可口可乐式傲慢,需要在加强监管、健全法规、完善市场方面长期努力。而眼下当务之急,却是这7.6万箱投向市场的问题饮料如何妥善处理。

  含氯可口可乐不能止于企业自证清白

  让人悲观的是,权威的声音似乎总是习惯于慢半拍,即使媒体已经铺天盖地,舆论已是沸反盈天,思念水饺的“细菌门”事件便是例证之一。去年底,思念食品因过氧化值严重超标而引起舆论哗然,但直至今年4月,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才将检测结果公之于众。难怪有坊间质疑滞后公布结果是“潜规则”。

  谁来监督可口可乐公司处理问题产品

  可口可乐公司内部员工通过微博爆料,消毒用的含氯处理水混入公司9个批次12余万箱价值约500万元人民币的可口可乐产品中,部分产品已被当作合格产品销往市场。该新闻在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后才促使可口可乐公司展开自查,但让人奇怪的是我们在这里却没有看到食品监管机构的影子。为何如此重大的事件却无法刺激监管机构应有的嗅觉?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永远比媒体,甚至比肇事公司本身还慢上几拍,监管部门的拖延症实在让各个商家“怕不起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本是监管部门的分内事,却只能通过“内部员工微博爆料”将真相大白于天下,监管部门平时究竟都在忙些什么?指望商家“自觉”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大概是痴人说梦,而指望监管部门的拖延症“无药自愈”恐怕也不太可能。如此说来,监管部门是否也到了应该“被”监管的时候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白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