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昔日股东变为今日大客户 奥力威外协加工涉嫌销售造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3 23:25 来源: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财经研究员 周艳啸

  近日,江苏奥力威传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力威”)在证监会的网站公布了其招股书申报稿。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目前,奥力威的第二大客户兼供应商竟然是公司之前的控股股东,双方或存在某种利益关系,甚至被指涉嫌利益输送。而且,奥力威的外协加工的会计核算方法十分“独特”,涉嫌销售收入造假,公司业绩真实性存疑。

  昔日公司控股股东 今日身兼大客户与供应商

  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奥力威的客户集中度较高。2009-2011 年,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2.39%、70.16 %和73.13%。并且江苏奥力威的主要客户均系国内外的零件供应商。奥力威在招股书中提示,尽管公司的主要客户均系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但若主要客户发生流失或客户经营发生不利变动,将对公司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在奥力威的众多客户中,同时身兼大客户与供应商的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普”)引起了导报财经研究员的注意。招股书中对亚普的介绍为:亚普是国内最大的塑料燃油箱制造企业,其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在世界燃油系统供应商中排名第四。

  据悉,报告期内,亚普一直为公司的第二大客户。2009年-2011年,奥力威向亚普及其关联企业的销售额分别为3892.77万元、6093.39万元和8590.47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2.54%、23.74%和27.34%。亚普不仅是公司燃油系统附件产品的重要客户,同时也是公司的供应商之一,公司向其采购的聚乙烯和POLO 阀均为生产燃油系统附件的原材料和配件。报告期内,公司向亚普的采购金额分别为615.60万元、1418.38万元和1481.74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导报财经研究员在阅读奥力威的历史沿革时,发现亚普前身扬州亚普竟是公司前身奥力威有限成立时的发起股东之一。1993 年11 月,中外合资企业奥力威有限成立,注册资本为80 万美元,其中方股东即为亚普的前身扬州汽车塑料件制造公司(国有企业,期间数次更名,2011 年6 月整体变更为“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统称“扬州亚普”)。

  奥力威有限成立时,扬州亚普以价值人民币348 万元的厂房等资产折合40 万美元出资,持股比例为50%,是奥力威有限的第一大股东。之后,在2005 年5 月,扬州亚普将其持有公司的股份全部转让给李宏庆先生的个人独资企业宏庆旅游,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至于国有企业扬州亚普与奥力威的客户关系是何时建立的,是在实际控制人变更之前还是之后?招股书并未提及。导报财经研究员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奥力威,但公司的电话一直处在无人接听的状态。

  一位投行人士指出,倘若扬州亚普在出让股份后才与公司建立客户关系,那就比较可疑了,奥力威与扬州亚普之间很可能存在某种利益关系,甚至涉嫌利益输送。如果,奥力威与扬州亚普在2005年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客户关系。比较令人不解的是,扬州亚普在出让股份后不仅一直保持这种客户关系,而且,按报告期内的趋势看,扬州亚普对公司的采购额还持续上升,这中间或许也存在某种利益关系。

  生产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 外协加工涉嫌销售造假

  据招股书披露,奥力威的主要产品包括传感器及配件、燃油系统附件及汽车内饰件。其中,燃油系统附件及汽车内饰件主要采取外协模式生产。而且,为保证产品质量及降低生产成本,外协厂商生产所需的部分原材料由公司统一采购后销售给外协厂商,外协厂商根据公司的要求生产产品后销售给公司。

  数据显示,2009-2011 年度,公司向外协厂商采购产品金额分别为5198 万元、8760万元和9148 万元,占当期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39.33%、44.27%和37.57%。同期内,奥力威向外协厂商销售原材料及配件金额分别为3238 万元、5321 万元和4653 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8.75%、20.73%和14.81%。

   有注册会计师指出,很明显,奥力威对外协加工的会计核算方法有些不同。一般来说,企业外协加工只是确认这部分加工费用计入营业成本即可,而奥力威却是将发给外协厂家的材料视为销售,同时将外协加工后的成品视为采购,同时确认销售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增加。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这种核算方法使得报告期内公司每年的销售收入增加了几千万元,而实际上这部分原材料是不能视作销售的,奥力威涉嫌销售收入造假,其业绩真实性存疑。

  除了部分产品采取外协加工的生产模式外,奥力威表示,公司的模具加工制造能力不足,模具的加工制造需要借助其他企业完成。业内人士表示,奥力威不仅部分产品需要外协加工,而且模具加工制造能力也不足,需要借助其他企业完成,这说明公司生产方面还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其他厂家具有依赖性,公司独立性存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