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公益管理体制要做大手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8 01:2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国新办昨天举办新闻发布会,主要目的是推介今年7月将在深圳举办的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慈展会规模较大,由民政部、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

  不出意外的话,两个月后的慈展会一定会办得很热闹。展会将汇聚国内有代表性的公益机构及其相关机构,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慈善经验,传播慈善意识,整合慈善资源,推进慈善合作,无疑能碰出不少的火花。这样的交流也确有必要性,特别是对于传播慈善文化,大有裨益。

  不过,这个展览会的大背景,却是中国慈善事业走在一个艰难的岔路口。由去年的郭美美事件和中非希望工程事件引发的对于当前主流公益机构的质疑,至今没有消弭。尽管中国红十字会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改举措,但人心里的芥蒂,却非一朝一夕能够去除。

  当前的公益机构主体,仍然是所谓“官办”机构,民间公益机构还只能算是补充。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国民公益意识一度高涨,而在遭遇了2011年两起事件的冲击之后,公众的慈善热情黯淡了许多。这并不是说,国民的公益意识就此萎靡不振,而是指愿意奉献爱心者对当下的慈善管理现状颇为不满。

  慈善管理体制的问题出在哪里?其一,是结构问题,逐步缩小“官办”公益机构,推动民间慈善机构成为主流机构,乃是方向;其二,是透明度问题,绝大多数国内公益机构都没有做好信息公开;其三,是公益慈善事业的立法进程落后于现实需要,配套的监督管理显出缺失。

  简言之,当下中国的慈善管理体制,要有一次“大手术”。不如此,随着公益机构数量以及公民捐赠款项的不断增多,体制性的障碍及相关管理能力未能相应提升,将严重制约公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需要确定慈善的成本概念,在提升民众公益热情和抽取管理成本的比例之间,当小心翼翼地求得平衡。

  去年热闹一时的郭美美事件,将红十字会推到前台,被舆论一再拷问。郭美美事件当然不会只有消极意义,事实上,所谓“官办”公益机构的积弊已深,也确实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境地。郭美美事件,不过是导火索,引爆了问题,也是在倒逼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此类带有官方背景的公益机构的整治。

  在道理上,公益机构最终应该完全转型成为民间机构,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下从事公益事业。当然,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当前一些“官办”背景的公益机构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不可简单化处置,但方向是确定无疑的。公益机构唯有完全民间化,过去(包括现在仍有的)那种“被捐赠”现象,才能真正成为历史。伟大的公益精神,才能真正蓬勃生长。

  据称,民政部正在起草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预计今年可出台,届时公益组织均须按照规定内容进行信息公开。这个办法的制定,多少有些姗姗来迟之感,但迟到总比不到要好。在民政部门前官员、现为公益研究者的王振耀看来,信息透明度问题是卡住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2011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则显示,国内慈善组织透明度现状堪忧。也正是透明度远远不够,具有悠久历史的红十字会,才会被郭美美事件闹得相当被动。

  诸多公益机构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也表明公益慈善领域存在很大的法律空白,亟待通过立法加以改善。鉴于这部法律的特殊性,正如清华大学学者王名所言,公益慈善法律的制定,需要普罗大众的参与,需要“开门”立法。可以这么说,若体制与法律制度跟不上,则中国的公益事业难以走得更远。

  即将在深圳举办的慈展会挺让人期待。人们更盼望的是,公益事业领域不仅仅需要沟通和交流,更要有实质性的针对体制的“手术”。成功的“手术”,将会让公益领域焕发出新的生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