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坚守在炮火前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8 06:52 来源: 经济日报和平年代的军人,似乎远离了炮火硝烟。然而,从士兵到大校军官,他的军旅人生几乎天天与炮火硝烟相伴。他就是兰州军区报废武器弹药销毁站副站长陈林,34年累计销毁各类报废弹药近3万吨,被同行称为“西北拆弹王”。
“只要军队还需要,我就不会离开”
祁连山深处,报废弹药填满了两个坑道,铺导火索、点火起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硝烟散尽,前方报告:“销毁完毕,一切正常!”陈林紧抿的嘴角松弛下来,在销毁单上签上名字。34年,从一名普通士兵成为全军著名的弹药销毁专家,他已记不清执行过多少次这样的销毁任务。就是这几年,他每年指挥销毁的弹药就有3000多吨,够装50节车皮。
怕过吗?记者问。“在梦里,惊醒后一身冷汗。”陈林说。2004年深秋的一天,天有些阴,风比较大,“那天要销毁的弹药整整填满了3个大坑”。数量多,怕出事,陈林亲自制定了销毁方案,还特意对销毁场的掩体进行了加固。然而,点燃导火索,眼看着火苗子“噌噌”向前窜,“轰!轰!”3个装填坑只响了两声。
大家屏住呼吸,等了30分钟,还是没有动静,销毁场“玩命”的情况出现了。在场的官兵争着去排险。
“谁都不许动!我来!”陈林大喊一声跨出掩体,沿着陡峭的山坡向50米外的炸点爬去。空气似乎凝固了,陈林分明听到了自己的心跳,他知道,运气不好,这50米可能真的就成了“黄泉路”。
爬到炸点,眼见外露的导火索已经燃尽,按常规,坑内的弹药随时可能爆炸。他的手不由地开始发抖。他小心翼翼扒开土层,原来是导火索与起爆雷管脱离了。他长出一口气,把雷管接好……
说起当时的情景,销毁站保管队队长霍德兵至今心有余悸,“那20分钟,漫长得无法形容,他返回掩体后,大家流着眼泪和他拥抱”。
“销毁报废弹药,他每次专捡难啃的骨头,”销毁站前任政委姜学才说,“陈琳无愧于‘西北拆弹王’这一称号。”
2008年9月,某部一份求援信送到陈林案头:一批遗留了近半个世纪的报废弹药急需销毁,请过很多专家,没人敢接。到过现场的同行打电话告诉他,“情况太复杂,别干了,太危险!”陈林二话不说赶赴现场,走进库房,他一下子愣住了:满屋子堆放着各种各样的废旧弹药,分不清标识,若不经鉴定直接销毁,肯定会发生误爆事故。但若鉴定,又不知那些弹药解脱了保险,微小的震动都会引起爆炸。定了定神,他把所有人赶出库房,一个人将一枚枚生锈的弹药浇水、擦亮,判认型号,拆卸引信。整整两天时间,汗水一遍遍浸透作业服,鉴定完最后一枚炮弹,走出库房,一下子晕倒在地。
常年行走在“火山口”上,刚过50岁的陈林头发全白了,还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痛风。“你这是图啥呀?”面对老战友的劝说,陈林总是微微一笑,“只要军队还需要,我就不会离开”。
“技术创新才能扼住死神的咽喉”
祁连山的夜晚,非常宁静。陈林办公室的灯又亮了,他戴上老花镜开始整理一天的销毁工作资料。几十年来,他整理的资料摞起来有一米多高,创新的科研成果已有10多项获奖。
陈林对记者说,再过几年就退休了,但拆弹事业还要继续下去,他要把这些年的经验总结好,留给官兵们,不让他们在安全作业上走弯路。“只要不断改进创新拆弹技术,安全系数就自然提高了。”
这些年,陈林为改进弹药销毁工艺,提高弹药拆解效率,几乎跑遍了全国全军弹药行业院校、研究所和销毁机构,掌握了10余种弹药的抽样方法和销毁工艺。
为提高TNT炸药的回收利用率,最大程度减少因排放沉积造成的爆炸隐患,以及有毒气体对官兵身体的危害,他冒着40摄氏度高温在工间里研究“TNT炸药废水处理系统”。图纸装了5麻袋,各种化学药剂用了100多公升,蓝颜色的工作服被有毒气体污染成了粉红色,手套被腐蚀破了10多双,嗓子被刺激得半个月都说不出话来。
为提高迫击炮引信拆解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2005年,他带领技术骨干研制“整装式迫击炮弹引信旋分机”。由于这种引信设计时受各种因素限制,安全系数低,曾多次发生搬运爆炸事故,拆卸分解危险性很大。他反复试验,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拆弹官兵拧上了“安全阀”。
走在弹药拆解流水线旁,处处都能看到陈林发明的专利。“TNT炸药废水处理系统”、“底抛式后装炮弹弹丸自动分解机”、“整装式迫击炮弹引信旋分机”等自动化设备,已完全运用到销毁流水线上,不仅提高了弹药拆解安全系数,也使销毁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陈林带领技术骨干先后完成12项科研课题,其中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获三等奖;他主持编写的《军区弹药修理机构设施设备及材料消耗标准》等3个标准性文件,被总部颁发全军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