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外资银行理财“高收益承诺”陷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4 13:59 来源: 扬子晚报
辛苦赚来的钱拿去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本指望实现保值增值,怎料市场风云突变,“财富增值”变成“财富绞杀”,万千家财化为乌有。针对近期出现的投资者购买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巨亏的案例,专家警示,从来就没有无风险的理财产品,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投资者须认真了解产品说明书,冷静选择;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严查欺诈行为。
亿元渣打产品巨亏5000万
专家提醒:看不懂的产品往往潜藏巨大风险
总价值约1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5000万元的亏损、打官司花了1200万元、耗时3年……这看似戏剧般的情节却是日本上市公司SOFTBRAIN集团创始人宋文洲的亲身经历。
2008年,经客户经理热情推荐,宋文洲在渣打银行购买了四款累计金额高达1亿元的“境外股票挂钩可转换结构性票据理财产品”。两个月后,因发生金融危机,国际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宋文洲要求赎回,但被银行拒绝。2009年6月,宋文洲将渣打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双方合同关系并赔偿本金。经过长时间的拉锯并付出1200万元费用后,2011年7月,法院终审判决渣打银行违约,宋文洲获赔5300余万元。
2012年3月,宋文洲发现其渣打银行账户中理财产品中剩下的450万元(指理财产品结束运作后的余值)无法取出,而渣打给出的回复是“产品从未约定在A阶段可以赎回,因此无法终止,若对产品合同有异议,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千万不可迷信外资银行,也不可轻信客户经理的口头承诺,不要去碰自己不懂的产品,一旦出现问题,要注意搜集证据。”这是5月7日宋文洲在网络访谈时,向网友传授的关于购买理财产品的“维权心得”。
记者调查中发现,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有别于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广东金融学院金融系教授张纯威说,外资银行理财以信托类产品、结构性产品以及资产组合类产品居多,其中结构性产品挂钩标的以股票、汇率、基金、大宗商品为主,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很大,能够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概率比较低。
此外,这类产品设计复杂,内含大量专业词汇,其中很多涉及衍生金融工具,普通投资者短时间内很难理解清楚。“那些让你搞不懂的地方,背后隐藏的恰恰就是巨大的风险。”张纯威说。
银率网统计显示至5月8日
外资银行理财产品披露率仅为19.1%
投资者对外资银行理财产品有多少了解?记者在广州外资银行聚集的淘金路一带随机采访了几位金融消费者。
来自广东顺德、从事外贸服装生意的杨文月在渣打、恒生、星展等外资银行均有开户。她告诉记者,外资银行理财的门槛一般要10万至30万元人民币,客户经理从仪态和服务方式上给人的感觉比较专业。
“产品设计得太复杂了,我根本看不懂产品说明书。”杨文月说。
广州退休人员陈伯则说,他就是冲着相对高一些的收益去买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近来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均不超过5%,而外资银行的则可以达到7%以上。”
陈伯购买的是一款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投资期限3年半,挂钩标的是四只银行H股,产品存续期内不可赎回,但若4只股票价格在某个观察日或结算日均高于或等于触发点,产品可以提前结束,并获得8%的年化收益率。
业内专家称,这款产品的好处是,如果触发事件发生,投资者可提前锁定8%的收益;但风险在于,若产品到期之前触发事件未发生,则收益为零,且产品不能提前赎回,流动性较差,而在这3年半期间可能错过其他投资机会。
记者注意到,这份产品合同书的内容密密麻麻,小五号字体,且是繁体中文,年轻人通篇读下来都觉得眼睛发酸。
信息披露少是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来自银率网的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5月8日,外资银行理财产品披露率仅为19.1%,披露率过低,导致投资者不能对银行以往运作结构性产品的能力作客观的衡量。
应搞清买理财是投资非存钱
业内呼吁还应加大行业监管和惩罚力度
宋文洲的经历显示,一些外资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只强调收益率,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因此,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冷静。
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一定要搞清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是投资行为,属于信托关系,而不是存款行为。这意味着银行作为受托人可以管理或者处分委托人资产。因此,在售卖理财产品的时候,银行有义务在产品说明书中仔细而全面地向投资者介绍产品潜在风险,并将此部分加以特别标注。
同时,监管层应加强监管,制定对误导、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惩罚性处罚条款,并且提供可行的集体诉讼体制。香港雷曼迷你债券风波、美国银行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和解案和多起针对投资银行的集体诉讼都表明,银行必须对其售卖的理财产品承担责任,这有助于规避银行业的道德风险,确保金融消费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