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长沙:让农民工增强幸福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5 07:13 来源: 经济日报

  开栏的话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1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4亿人。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势必成为“新市民”。在此过程中,如何从制度、管理措施、机构建设乃至心理上帮助他们完成从“农民”到“新市民”的蜕变,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从本期开始,《社会管理》版围绕“让农民工融入城市”进行系列专题报道。本报记者将通过实地调查采访,对一些地方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大胆探索和实践进行深入报道,总结经验,提供借鉴。

  “幸福感首先指安全感。” 湖南省心理咨询师学会秘书长石鹏说,“一个人在外地生活,如果住房、就业、子女上学、医疗、自身权益等方面的需求能够得到有力保障,安全感和幸福感自然会增强。”

  “在城里安个家真的很不容易,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那真是太难了。在长沙就容易多了,因为房价不算很高,政府还有很多优惠政策。”曾被评为“湖南省十佳农民工”的刘明这样说。

  这些年来,为改变农民工生存现状,长沙一直在努力探索:农民工集体入住廉租房小区、享受社会保障、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出台,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辟“绿色通道”,平等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全免待遇……在长沙,保障农民工的现实待遇和权利,已成为这座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议事日程中的重要内容。

  长沙宜居的环境和不算太高的房价,让农民工进城后能尽快找到生存的居所,“不快不慢”的工作状态加上较为轻闲的生活方式,也使城里人和农民工互相渗透、相互作用,让农民工可以快速找到自己心灵的“寓所”。

  今年35岁的刘明是常德桃源县人,去年下半年,刘明只身一人来到长沙,在泉塘社区租下一间小屋子,挂起“草根之家”长沙工友俱乐部的牌子。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这间小屋已吸引了不少志愿者。来自湘西吉首的田满玉是“草根之家”最早的志愿者之一,很多人问她为什么不跟着丈夫去上海。她说:“不想去大城市,在家乡感觉踏实些。”她的理解是:在长沙很幸福,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孩子能像城里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生活节奏不紧不慢。

  采访过程中,不少农民工朋友告诉记者,在长沙,他们从内心里会多出一份“踏实”的感觉。例如,长沙市芙蓉区有个外来务工人员俱乐部,还有个农民工工会“安居港”。这样,农民工有了群体的文化生活,工作之余的空闲就不会显得孤单、漫长;农民工有了社团的正规培训辅导,流动的渠道、上升的空间也会更多、更大。孤单寂寞时,有朋友聆听倾诉;权益受损时,有法律援助予以支持……在给农民工“心理减负”问题上,长沙积极发挥了“社会协同”的作用。

  有数据显示,如今长沙已有近200万“新居民”。近5年来,长沙相继推出一项项创新举措,并从2010年开始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及“一证通”制度,逐渐把“自由人”变成“社区人”,近200万流动人口在所属街道、社区的流动人口服务站(中心)管理下,享有技能培训、就业就医、子女入学、计划生育等“市民待遇”。这一切,让农民工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奠定了农民工有“幸福感”的基础。

  石鹏指出,湖湘文化兼容并蓄、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赋予了长沙对外来务工人员更大的包容度。而从城市文化来分析,长沙的时尚感、潮流感和变动性相对突出,本地文化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走在二线城市的前列,这些都让众多在长沙追逐梦想的农民工有机会实现自己心中的一些愿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