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扬州新政是暧昧信号开启楼市混乱大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6 00: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陈志龙
上周炒得沸沸扬扬的扬州楼市补贴事件,本来一个简单的技术性的税收返还,因政策的突如其来颇显神秘化,加之后续解释语焉不详,犹抱琵琶,媒体过度解读,弄得一头雾水,个中折射的楼市调控中的复杂博弈亦值得我们深思。
南京奥体一套150平方米总价超过300万元的精装成品房,每平方米的装修标准是4000元,按3%的契税,9万元的契税中,有近2万元的装修费在税收环节存在重复计征的问题。扬州市这次将重复计征的契税,以补贴的方式返还一块给购房者,此举体现了税负公平,税务部门完全可以以文件明确。
产业政策鼓励拎包即住,避免毛坯房交付后无休止地装璜、污染和破坏,这都有理,这些政府完全可以用文件来实施。但以财政补贴的做法被地方政府接招后,意义就不一样了。从政策发布过程中一系列耐人寻味的表述看,扬州虽然避谈救市,坚称旨在引导“绿色节能建筑,推行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但“噱头”成分依然存在。因为当地房产局负责人说,“目前没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来申请,市场上也没有一套符合补贴政策的房源。”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扬州市的商品住宅库存量高达160万平方米,按目前的消化进度,需要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去库存化。在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景气每况愈下之际出台的“新政”,不管其如何解释,难免会瓜田李下,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扬州的举动与此前的芜湖版等救市之举同出一辙。
一段时间以来,从佛山到芜湖再到眼下的扬州,地方政府不断出招,推出“免税、补钱、送户口”的刺激楼市新政,他们虽没有人敢承认是“对抗性救市”,都经常打着“以引导合理住房需求,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刚需名义进行的。一时间,刚需成为“救市主”的主打牌,相关媒体一窝蜂跟进“捍卫刚需”,一度“言必称刚需”。扬州此番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个去年初上级部门关于推进成品房开发的实施意见,下面估计言必称“倾听百姓诉求”,减税让利购房者。
扬州的一个小动作引发轩然大波,舆论大哗。这说明,一个暧昧的信号如果不及时纠正,将足以开启通向混乱的大门。现在,房地产调控进入深水区,连总理都承认“调控的阻力相当之大”,但不下十次的连续喊话,已清晰地表明中央对房地产调控的决心“坚决而不动摇,决不让调控出现反复”,因为“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一些地区房价仍旧很高。”而地方,则以各种“刚需”的名义在不停地“放风筝”,“放气球”,探测风向,盼政策“转向”,寻志同道合者聚首甚至上书,增强话语权。在这一过程中,市场不时出现诡异的噪动,市场信号之混乱亦前所未有,各路利益集团围绕调控与反调控的博弈日益白热化。这个市场有过太久的繁荣,所有参与者似乎都是赢家,在一个高度泡沫化的市场,财富效应膨化谁都不想成为“还债”的那个人,每个人都相信调整是暂时的,侥幸并坚信明天还会涨。
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到次贷危机前的美国,在房地产沸腾的年代,“谈起房地产泡沫就像谈到鬼一样”,没见过、没经历过的人都说没有鬼。行情如此之好,价格如此坚挺,讨论房地产泡沫是“活见鬼”。
发达经济体房地产泡沫破灭是一面镜子,中国的房地产已处于一场超级泡沫的前夜,系统性风险日益深化,房地产过度泡沫化威胁着一国的经济金融安全。如果因为泡沫没有破灭就认为太平无事,没有泡沫,这是十分危险的侥幸之心。从当下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复杂而诡异的现状看,必须对地方以各种理由推出的不识时务的反调控“新政”进行果断干预,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要利用有利时机,在土地、财税政策、信贷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制订标本兼治的房地产市场的长期治市之道,加快物业税扩大试点范畴,以健康的市场机制替代行政管制的限购之手,从而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