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公开要渐更要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6 01:3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最近,“部门预算公开”颇受公众关注。自4月底以来,绝大多数的中央部委陆续公开了部门预算。
今年是中央各部委推进部门预算公开的第三年。总体而言,比之前两年,中央各部委的预算公开有所进步。具体来说,公开内容有所细化、公开范围有所扩大,以及增加了部门职能介绍等,都体现出了一定的改进。
众所周知,财政预算是否足够公开是衡量政府透明度高低的重要指标。政府代表的是公众利益,财政预算理当依法向公众公开。这不仅有利于政府的清正廉洁,也有利于预算效率的提高。中央一直在强调,要建立一个透明的政府。透明政府的要求之一,即是财政预算公开要让公众满意。
财政预算公开也是政府依法必须履行的义务。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属于需要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也就是说,一个公民须知晓按法律规定应该尽哪些纳税人的义务,也应该知道,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筹集的资金用于哪些方面。如此,权利和义务才能称得上是对等。
不过,从舆论反映出的情况看,对于已经进入第三年的部委预算公开工作,公众并不是很满意。不满意在哪里呢?其一,很多民众认为,预算内容还很含糊,看不太懂;其二,不少公开内容还太笼统,细化不够,且往往缺乏要点;其三,公开的渠道太分散,不便于公众查看和监督;其四,功能分类太粗放,没有分类到项目,等等。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大多数部委在公众十分关心的“三公消费”信息上,不见有任何内容的公开,让人颇为失望。个别部委的预算公开,更显有些粗糙,很容易产生这些部委是在应付公众之感。
这表明,诸多中央部委的财政预算公开,距离民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于这一点,中央看得很清楚。不久前召开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认为,目前“财政预算公开工作进展不平衡,公开还不够细化,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
财政预算公开为什么进展不快?说到底,财政预算公开涉及利益分配的规范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对于要公开预算信息的部门来说,属于自己给自己找茬的任务,其中的阻力可想而知。中央有要求,法律有要求,部委不将预算公开不行,但如何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似乎就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了。
至于“三公经费”,往往是一些政府部门比较忌讳的问题,有的更是一笔糊涂账——在这个背景下,要想真实、规范地公开“三公经费”,摆明了是往自己头上“套箍”,难度是显然的。本报曾有报道称,有些部委将“三公经费”藏身于项目经费中,其目的就是希望不给外人看出端倪。
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这是无法回避的任务。预算公开也不仅仅是中央部委的事情,地方政府同样需要推进这一工作。事实上,国务院已经两次要求地方政府公开“三公经费”,但到目前为止,地方上的预算公开,也是难以令人满意。
要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就必须建立健全公开机制,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水平。同时,还要进一步规范公开的期限和方式,推进预算决算公开规范化,让公众看得懂,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诚然,预算报告的制作带有专业性,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看懂,但政府部门应该尽量将其通俗化,让尽量多的公民能够理解、知晓政府的财政行为。
改革从来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只要有改革的地方,就会触碰到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是改革的特性所在。财政预算公开,看起来是道理十分浅显的改革,但因为触及利益,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中,渐进性能够为人所理解和接受,但是,渐进二字,重点在“进”上,预算公开要“渐”更要“进”。期许财政预算更高质量的公开,这是公众的一个合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