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平安养老董事长杜永茂:年金亟待较强政策推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7 01:1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企业年金市场经过6年多时间的发展,规模达到了3570亿元,与当初所预测的“到2010年底规模将达1万亿元”的预期仍相差巨大。平安养老董事长兼CEO、获“沪上十大金融家”称号的杜永茂于日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究其原因,较强推动政策没有出台,及市场过度竞争对于企业年金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痛”。

  平安养老在2010年和2011年已连续两年实现整体盈利,但反观其公司利润组成,盈利都是由保险业务贡献,而企业年金仍然处于亏损的状态。杜永茂表示,若无较强政策推动,企业年金恐要经营十年才能盈利。

  杜永茂认为,拥有企业年金业务及原平安团险业务“两大支柱”的平安养老能够实现整体盈利主要归功于过去几年“保险养年金”的经营策略,“在平安养老去年超过2亿元的盈利中,其组成实质上保险业务盈利3亿余元,而年金业务亏损1亿元左右,而公司的年金业务在过去的6~7年时间里是处于持续亏损中的,这在整个行业皆是如此。”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团险业务类型复杂且利润很薄,养老险公司盈利比其他类型保险公司盈利更加困难,现在年金盈利模式还不是特别明朗,单一做年金的公司更加困难。据他预计:“年金业务盈利基本需要10年以上,而就平安来说,目前我们从模型计算,企业年金业务到2014年至2015年方才能够盈利,但整体投入收回还要若干年时间。”

  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平安养老险受托管理企业年金达到461.4亿元,投资管理达到580亿元,合计约1041.4亿元,成为行业内首家破千亿规模的公司。“企业年金进入了‘渐进期’,发展的困局根源之一就是国家推动企业年金的一些政策出台较为迟缓。”说起政策推动的缺失,杜永茂觉得这对企业年金的影响非常大。

  据悉,2008年以前企业年金单位缴费部分的税优政策是在税前抵扣8.33%左右,到2008年下降到4%,这一改变使得各委托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缴费积极性下降。到了2009年,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又联合发文将税优政策提高到5%,但是和当初的税优力度仍然有一定差距。而与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EET后端征税模式不同,我国企业年金采用的是TEE前端征税模式,对个人缴费的税收不管是从时间上还是金额上都没有多少优惠。而商业型养老保险中的个税递延型产品的试点虽经千呼万唤但始终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阶段。

  “由于当初是根据1万亿元的年金规模来设计行业格局,因此造成目前一共有39家管理主体、61个资格管理人争食目前年均增量近500亿的年金‘蛋糕’。”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在杜永茂看来也是颇为棘手的问题,“年金管理办法只限定收费的上限,但目前市场情况是,包括受托管理费、投资管理费、账管费在内的三项收费最高都没有达到规定上限的1/3水平,而最低的一般在1/20的低水平,曾经更是出现过‘零收费’的现象。平均下来,受托费和投管费合计相当于规定上限1/5~1/4的水平。”

  杜永茂认为,正是由于行业竞争的激烈,造成了一些委托人对投管人实行竞争性排名,影响年金投资“稳健、增值”宗旨,这在企业年金单一计划中尤为明显。据介绍,2011年平安养老企业年金实现的年化投资收益率为深圳社保3.9%、集合计划1.19%、单一计划为0.79%,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对于今年的投资策略,杜永茂用“稳健”两字概括。“目前年金投资以固定收益为主,股市不够清晰,所以会保持较低仓位水平,而固定收益方面会多放在大额协议存款、国债和信用较好的企债。但是未来年金投资可能适度放宽,保障房、好的信托产品等都会纳入考虑范围。”

  按照平安养老的规划,在公司成立的第二个五年里,年金和长险管理类资产达到3000亿元,短险规模达到480亿元以上,盈利实现35亿元以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