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图文:走向市场 老字号的涅槃之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7 06:56 来源: 荆楚网-楚天金报

  

图文:走向市场老字号的涅槃之路
楚天金报讯 图为:历经市场洗礼,“马应龙”招牌越擦越亮

  □策划/李昌建 文图/本报记者蒲哲 海冰

  老字号,是武汉的“金字招牌”,然而近年来,这些曾经亮闪闪的招牌,一样样暗淡下去,直至悄然倒下。

  然而,在江城的老字号当中,也有不少企业经受住考验,如马应龙、武汉健民等,从作坊、孤店发展成现代高科技企业,甚至上市。探访其间,无论经验千万,唯一万变不离其宗——走向市场是正途!

  由一个药铺发展成上市企业——

  市场:马应龙发展之本

  400年的历史,对于每一个马应龙人而言,都值得自豪与骄傲。

  明朝万历年间,河北人马金堂开办小型眼药铺——马应龙生记药店,创制“八宝”眼药。至清乾隆年间,“八宝眼药”已名噪一时。1919年,马应龙南迁武汉。四百多年来,品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马应龙有何绝招?

  在马应龙药业采访,集团董秘夏有章说,特别是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也许对老字号企业突围有所启发。

  据夏有章介绍,相比于百年之前,如今的马应龙闻名于世,很大程度上依靠痔疮药。数据表明,目前马应龙药业在下肠道疾病用药市场上,份额占到了40%以上。

  事实上,转变来自于一封信件。

  解放后,马应龙变身为武汉第三药厂,仍生产眼药类产品。上世纪80年代,药厂收到一农民来信,称自己大胆地将眼药膏用在了痔疮上,起了大作用,特来信感谢。原来,当时农村普遍缺医少药,类似眼药膏的消炎药,往往“一药百用”,身上有个虫咬红肿,都能派上用场。

  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个笑谈。但莞尔过后,马应龙的传人们看到了背后之商机。之后,一款专门治疗痔疮的麝香膏药走红,企业顺势壮大,老字号家喻户晓。此后几十年,痔疮膏出名了,眼药倒是名气愈小。

  求变是永恒的主题。2004年前后,一群大胆的女性,为马应龙打开了新的市场。这次女性朋友们胆大,将痔疮膏用来对付黑眼圈,效果非同凡响。而这一秘诀,也很快在网络上走红,凤凰台一位当红主持采访马应龙,曾亲口证实助手长期随身备有该药。如今,马应龙顺势推出了眼霜与眼贴膜,受到女性朋友的青睐。

  事实上,纵观马应龙药业400多年历史,无论处于哪个时代,唯一不变的是企业面向市场,不断创新的精神。从市场出发,由一个药铺发展成为一家上市企业,建立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市场主体,是马应龙发展的绝招。

  耕耘百年,逐一完善服务项目——

  探索:长生堂扩张产业链

  在武汉的老字号中,不少企业也都在积极探索,以一个合格的公司主体,向市场要效益。老字号,最为珍贵的是“金字招牌”,这是企业走向市场的根本。“我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立会员制。”长生堂总经理代芙蓉回忆,长生堂算是武汉理发行业最早吸纳会员的公司。那时候,长生堂建立顾客档案分好几本,卡片用从台湾进口撕不破的牛皮纸制作。

  在长生堂,顾客资料一目了然,适合什么风格,喜欢哪位发型师。2004年,长生堂专门聘请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编写整体形象设计系统,并增加了电脑选配发型服务,将长生堂的发型储存在电脑里,通过数码摄像为顾客量身定做;而资源通过管理系统,则将顾客的消费和档案管理统一结合起来,每一位来长生堂的顾客,都不会被这家老店遗忘。

  为提高产品质量,1985年前后,长生堂最先引进德国品牌作为店内主打产品,1995年又率先引进现在普遍使用的欧莱雅系列产品,而之前的理发厅都只用国产品牌。

  上世纪90年代初,长生堂定位和价格都已经高出其他店。当时社会上一般人均收入在35元左右,60元/月算高收入阶层。长生堂烫头发26元,档次高的达48元、63元。

  代芙蓉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长生堂进入鼎盛时期,有顾客早上九点来排队,晚上十点才回家。年销售额达20万元,最高冲到36万元。

  在美容美发业耕耘百年的长生堂,就一直在尝试扩张产业链。

  1988年,美国蜜丝佛陀品牌首先传入广州,开始做调理护肤美容项目,长生堂得知后立刻派人前往参加同期的培训班,将这一新项目引进。此后,面膜、文眉等才在武汉的女士们中时兴起来。

  有了护肤、化妆的基础,长生堂又增加了出租婚纱礼服的项目,后进一步完善,有了婚纱摄影项目。

  “那个时候每天预约的新娘化妆要从凌晨2点做到第二天下午2点,忙得不得了。”代芙蓉对当时的景象还历历在目。

  享受政府扶持,还需自我创新——

  专家:老字号更要锐意进取

  “老字号历史包袱太重,在城市改造中,又逐渐丧失了阵地。”武汉商业总会常务副会长、老字号协会会长姜汉秋认为,这些综合因素,加之一些企业自身缺乏创新的机制,导致了现在的困境。

  “先天不足,后天又跟不上。”对于很多老字号企业,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看法,姜汉秋表示认同,“作为市场主体,一些老字号的确存在缺陷”。

  对于这些问题,各方都在积极努力。据武汉市商业局服务业及老字号企业振兴处副处长吴明俊介绍,政府给予扶持的,除了“非遗”外,还有很多,譬如,扶持武汉冠生园食品公司新的产品生产线、产品进大型超市销售,扶持武汉市长生堂美发美容公司进行品牌宣传,扶持武汉市汪集汤食有限责任公司设施设备改造等等。

  而从去年开始,武汉市还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武汉市老字号企业发展。

  “去年我们就拿到这笔资金,装修改善了店面。”在长生堂的负责人代芙蓉看来,这样的扶持的确是雪中送炭。“政府不可能当全职保姆,还要鼓励企业自身进行创新。”不过,吴明俊认为,老字号企业守到今天的确不容易,但更应该锐意进取、具有开拓精神,否则政府的扶持也无济于事。姜汉秋也认为,更为关键的,是企业要有自我造血功能。

  “4月份,菱角湖万达的老通城关门了。”前日,一直关注武汉老字号发展的市民刘先生叹道。

  去年1月,“老通城”借万达店重回汉口,曾引起武汉餐饮业的广泛关注。这家店铺有600余平方米,斥资200余万元装修,店内不但有豆皮、面窝等传统汉味小吃,还引入港式烧腊、日式面条、泰式咖喱饭等时尚小吃。“小试牛刀”失败,目前这里正在进行调整,正欲重整旗鼓。“但这并不代表适应市场的失败。”业内人士认为,经历了这样的探索,老字号才能真正地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