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管理费与业绩挂钩 申赎费用仍有下降空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9 01:5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 李新江
在中国公募行业复制美国共同基金管理经验,使用固定费率原则14年以后,现在有望松动。有消息称,监管层有意将基金管理费与基金业绩挂钩,实施“对称浮动”原则,但具体细节设置尚未出炉。
记者了解到,相对公募基金发达的美国,A股基金管理费普遍较高。同时,由于近年来电子交易平台兴起等原因,海外大型基金公司的申购赎回费也逐渐成为历史。
基金管理费要“动刀”
日前,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一行到广东调研时表示,对于投资者质疑基金管理公司“旱涝保收”收费模式的合理性问题,证监会也十分重视,正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同期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投资者抱怨的基金收费过高问题表示,监管部门也在做一些考虑和尝试,希望大家多提一些建议,今后在托管费、券商佣金、基金管理费等方面,证监会可能也会做出一些调整。
最近则有消息称,监管层有意将基金管理费与基金业绩挂钩,实施“对称浮动”原则,至于业绩比较细节和对称幅度设置,目前尚未有明确信息。
将基金提取管理费率和基金业绩挂钩,早已被基金研究人士提上议程。在此之前,公募基金管理费率过高、基金大面积跑输业绩比较基准、巨额亏损的背景下仍收取管理费等,已经被投资者诟病。
“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已经连续五年处于停滞”,北京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近年来基金年报一出炉,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收入和基民巨额的亏损比照,就经常见诸媒体,冲击公募行业的“公信力”。
实际上自2005年以来,7年间基金整体盈利3163.64亿元,收取的管理费为1563.13亿元,占比达49%。也就是说,基金的盈利近半支付了基金管理费,加上基金申购赎回费用,最后基金持有人得到的收益还达不到盈利的一半。
基于此,近年来市场对于基金公司管理费率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据某门户网站的调查,超过9成投资者认为目前基金管理费率过高,超过7成投资者赞成业绩比较基准与管理费率挂钩。
海外基金:收费下降是趋势
从“舶来品”到植根本土,公募行业发展已经超过14年,不过其带来的赚钱效应仍差强人意。而公募行业的决策者们,仍然在海外经验和本土水土不服的夹缝中寻找改革思路。
从海外经验来看,主要发达国家共同基金均采取固定费率制度,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基金管理费用高于美国,但与欧洲接近。
北京某基金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的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费率都在不断下降,从1980年至今下降了50%,“在美国认购一只基金,管理费加上认购赎回费,投资人承担的总成本大致不会超过2%。”
以A股股票型基金为例,2001年之前只有封闭式基金时,股票型基金管理费是2.5%,后来有了开放式基金,股票型基金费率下调至1.5%,此后10多年市场跌宕起伏,1.5%收费标准一直未有变动。而2011年美国股票型基金的资产加权平均费率为0.79%。
香港基金公会公布的几种基金管理年费为:债券基金年费率为0.5%~1.5%,股票基金年费率为l%~2%,相比而言,A股基金管理费浮动空间显然要小得多,同一类型的公募基金的管理费几乎固定。
另一个受到投资者质疑的则是申购和赎回费率,由于这一费率的设置,对于投资者的利润水平进一步形成了侵蚀,尤其是持有时间较短的投资人。北京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认为,对于一些持有期较长的投资人可免除赎回费用,不过这一点对于投资者长期持有的吸引力十分有限。
该基金人士表示,在海外一些大型基金公司,申购和赎回费率显然已经成为历史,“认购前端和赎回后端收费一般是二选一,很少同时收取。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大型共同基金管理公司销售团队的强大和电子交易平台的原因,已经不再收取这类认购或赎回费用。”
热议浮动收费制
“对于公募基金费率之争其实很简单,投资者一是埋怨基金公司收费太高,第二是埋怨公募基金并没有给投资者赚到钱,衡量浮动费率的益处时也很简单,就是看看新规则一旦实施,能不能解决这两个困扰投资者的问题。”北京某基金研究人士指出。
按照基金当年业绩为负收益时,下调30%的水平收取下一年度管理费,反之按上调30%的水平收取下一年度管理费的原则,银河基金研究中心对2005年到2011年的管理费进行了计算,并且与现有固定模式进行比较。测算大致结果为2011年基金管理费收入是298.59亿元对283.58亿元(后者是现行固定费率制度下的管理费收入),从2005年到2011年为1737.6亿元对1530.95亿元。
上述数据显示,相比现有固定管理费率,如果采用浮动费率,2005年~2011年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将增加206.65亿元。
对于这个事实,有业内人士认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虽然整体收费更高了,但不同基金之间收费分化了。资源向好的基金集中,对基金公司和基民都是双赢。”
不过,多家基金公司人士近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仍然持比较保守的态度。上述基金研究人士指出,“国内公募行业管理费率的调整似乎已经箭在弦上,但如何调整,如何确定调整思路,还需要更详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