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更多水养更多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1 02:0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知有
上周,无论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还是国内宏观数据的披露,都让人揪心。对中国来说,要做好长期过冬的准备。而解决经济内忧外患的根本出路,还在于下决心改革,推动经济内生转型。
国际方面,欧洲将继续是贯穿今年的焦点。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他们的一举一动对中国的利益切身有实际影响。
今年前4个月,欧盟27国对华实际投资19亿美元,同比下降27.9%。在出口方面,今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连续4个月出现同比下降,4月份降幅达到了2%,对整体外贸形势影响不小。
在“欧猪五国”中,当前核心问题仍在希腊。希腊各党派组阁未成,将在6月份迎来新的议会大选。根据我们和希腊人士的交流,相比欧洲火急火燎的担忧,希腊人看重的并不是外部如何看待他们,而是如何确保国内民主和人民意愿的实现。所谓“皇帝不急太监急”,最适合描述希腊现在的危机。
但希腊问题已不单纯是希腊人的问题。希腊的退出可能会成为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引爆点,西班牙、意大利如何收尾,都难以想象。这对全球来说不是好消息,对中国也是如此。
刚刚过去的周末,美国人正带领G8召开会议。尽管这是一个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的领导人聚会,但让几个国家知道彼此的困境总也是好的。
本周,日本央行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并公布利率的决定,英国央行也会公布5月9~10日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记录。这两家央行的决策值得关注。
国内方面,国有企业前4月利润数据不尽如人意,全国财政数据增幅也大幅回落。加上进出口数据、工业数据等,整体经济形势并不乐观。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新一轮经济微调措施已经启动。除了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国务院上周推出了新的节能补贴政策,动用财政资金363亿元,涉及家电、汽车多个行业。各地传来的消息显示,新的铁路、公路、机场项目陆续获批或者启动。
简单重复2008年以来的刺激措施,并不现实。一是财力物力所限,二是陷入这样的循环最终会伤害中国经济的未来竞争力。比起这些临时性的措施,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推动改革和经济内在转型方面有实质性举措。
比如铁道部5月18日发布的《铁道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
这个落实“非公36条”的意见称,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参与铁路线路、铁路渡轮等场站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铁路非运输企业改制重组等,还特别强调“对民营企业和其他各类所有制企业采用统一的招标条件,确保公平竞争”。
铁路系统在历史上就有政企不分、行业内垄断的特点。这次率先出台鼓励民资的实施意见,实属不易,也是近一年来铁路系统不断传出改革风声的现实体现。
不过,还是那句话,推动改革看的不仅仅是文件,更重要的是行动。铁老大打破内部垄断的实际表现如何,值得我们接下来密切关注。
再比如上海的“营改增”试点。虽然在短时期内导致了地方政府税收减少,但过去4个月的试点证明上海在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在明显增加。
放松民营企业的准入和结构性减税实际都是放水养活鱼的道理,只有水多了,活鱼才能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