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穿越科研产业化死亡谷一位半百母亲的创业之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2 01:21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许凤婷 成都摄影报道

   年近不惑才开始创业,12年间创立了8家公司,钟娅玲身上有着太多传奇色彩。

   54岁的她,如今身兼四川亚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亚连科技)董事长、江苏奥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中美合资上海锦中分子筛有限公司董事长、四川大学工程研究设计院化工所所长。其中,创办于2004年的亚连科技目前年收入超过2亿元,去年贡献利税近千万元。

   然而,钟娅玲更喜欢将自己描述为“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5月中旬,在繁忙的会议间隙,钟娅玲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最近她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母亲节那天收到了在海外留学的儿子寄回的一大束鲜花。

  创业报国

   “如今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条件要好得多了。”回顾自己当年的求学之路,钟娅玲感慨良多。

   1974年,钟娅玲中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1978年恢复高考,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理工大学,研读化学专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钟娅玲被分配到四川大学任教。1993年,由于良好的教学及科研业绩,她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并于当年被选派到日本,作为客座教授学习及研究生产科学。这次海外留学的经历,给钟娅玲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1993年9月23日,是2000年奥运会承办城市揭晓的日子,当天,钟娅玲和许多留日的中国学生一起,前往日本南部城市的一处广场等候结果。

   当听到“感谢北京,祝贺悉尼”这句话时,钟娅玲和留学生们在大屏幕下相拥而泣。时至今日,钟娅玲谈及这段经历时,仍然有一丝动容。她告诉记者,那一刻,强大的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促使她下定决心回到祖国。

   另一方面,在日本的见闻让她深深体会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性。对比当时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生产脱节的情形,钟娅玲发现,日本拥有更加完备的科技产业化体系:一是应用研究十分普及和发达;二是大学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紧密挂钩;三是不少企业本身拥有很强的研究能力。

   “从科学研究到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十分畅通,我认为这正是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钟娅玲暗自发誓,“回国后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使我们的民族和祖国强大起来。”

   1996年,钟娅玲再次前往日本,到熊本大学攻读生产科学博士。对于生产科学,钟娅玲称之为“一个传统而又永远充满着生命力的学科领域”。

  跨越“死亡谷”

   亚连高科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正轨,钟娅玲却并未满足,“我们希望打造真正的技术产业化平台,而不是单纯靠卖技术,赚一些‘短平快’的钱。”

   在攻读博士的同时,钟娅玲开始她的第一次创业尝试。1996年,她和另两名志同道合的年轻知识分子发起成立了四川亚连生物化工研究所(以下简称亚连生物)。

   他们选择的是自身擅长的气体分离及生化领域,试图通过搭建平台,让该领域的科研成果能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企业和产业。然而,这并非易事。

   钟娅玲将创业的头一年比喻为“死亡谷”。当时,中国经济正向市场化转型,做技术出身的钟娅玲认为,“搞不懂市场规律,再好的技术也很难开拓市场”。另外一大问题是资金缺乏,他们的所有资金全部源于自筹,区区14万元,要运作一个科技产业化平台,捉襟见肘的程度可想而知。

   在经历了一年多失败与痛苦的市场磨砺后,1997年底,亚连生物真正开始起步,凭借过硬的技术、全新的服务理念以及全优的工程质量,从零业绩开始,到当年完成产值300万元,此后产值以每年50%~100%的速度连续攀升。

   2000年,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亚连生物经改制后成立了四川亚连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亚连高科),并逐步向集团化经营迈进,相继投资成立了四川亚连瑞兴化工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上海亚连瑞兴气体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2002年,亚连高科完成产值7000余万元。

   亚连高科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由于理念不合,使钟娅玲与合作伙伴最终分道扬镳。

  颠覆流程

   2004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钟娅玲重新成立了一家公司——四川亚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继续追寻她技术产业化的梦想。吸取了第一次创业的教训,钟娅玲在创办亚连科技之初,就对公司的结构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和设置。

   钟娅玲分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可以划分成四个重要环节:一是研发阶段,二是示范阶段,三是工程设计阶段,最后是工程施工阶段。

   “在过去很多情况下,这四个环节是脱节的,研发由研究单位承担,设计由设计单位完成,施工运营是企业的事情。这些单位各自为政,没有一个可以贯通全过程的桥梁。”钟娅玲告诉记者,亚连科技要做的事情,正是解决上述脱节的问题,在研究单位和产业之间架设桥梁和平台。

   而要实现桥梁和平台的功能,这就要对亚连科技的市场嗅觉提出很高的要求。

   2006年,亚连科技敏锐地捕捉到一个信息:光伏产业方兴未艾,多晶硅生产在国内颇具潜力。然而,当时国内多晶硅厂商使用的设备多为国外进口,光是一套尾气回收设备,付给国外厂商的技术许可费就高达2000万美元。

   据了解,多晶硅还原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氢气、氯化氢、三氯氢硅和四氯化硅等物质,如能将尾气很好地回收利用,不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可以实现资源再利用,大大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

   亚连科技与国内的多晶硅厂商客户紧密合作,经过两年研发,推出了独有的尾气净化装置。这套装置在四川一家知名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成功投产,为该企业每年直接节约上亿元的费用,相当于每公斤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减少了248元。

   “而我们的价格仅相当于国外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钟娅玲自豪地对记者说,科技报国的理想,终于得以在一个个项目中逐步实现。

  目标创业板

   “我很幸运当时选择在成都高新区创业,在这里我们不仅获得了政策扶持,更难能可贵的是感受到了成都高新区对创业企业的人文关怀。”钟娅玲告诉记者,她并不知晓很多政府职能部门的位置所在,却能足不出户就办理好一切相关的繁杂手续。

   此外,由于税收的减免优惠,使公司迅速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由于政府出面担保,使公司及时获得了银行的贷款,解决了限制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流动资金短缺的难题。

   据了解,亚连科技去年收入超过2亿元,缴纳税收近千万元。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亚连科技注重技术积累,先后获得专利18项、科技成果鉴定9项、科技进步奖4项、科技资助7项、商标33项。

   钟娅玲称,目前亚连科技已经着手股份制改造,下一个目标是冲刺创业板,实现上市。

  ·创业观察

  鸿鹄志 平常心

    与记者谈话时,钟娅玲始终温婉地微笑着,“死亡谷”、“分道扬镳”……这些创业过程中的刀光剑影,都被她用平实的语言一一化解。“科技报国”,从有些人嘴里说出像一个口号,然而钟娅玲却用十多年的时间,默默地将它付诸实践。

   学者出身或从事技术的人在创业中,往往容易犯一个通病——技术至上,忽视市场。钟娅玲在这上面也吃过苦头。

   据她回忆,创业之初,作为总工程师的钟娅玲没能摆脱归国学者的架子,在业务谈判中对自己技术的价值抱着过高的期望,结果吓跑了客户。到了年底,公司的营业收入只有8万元,而支出却高达20万元以上。

   “伤心的眼泪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教授学者的称号只说明一个人在他所擅长的专业领域里是行家里手,而不能代表全部。在面临一个需要丰富实践经验和运作能力的陌生的市场领域,我只不过是一个手足无措的学生。”钟娅玲在总结自己的创业心得时说道。

   在创业的第二年,她丢掉了学者的身份,将自己的心态归零,花了200多天的时间到企业去寻找自己的用户,到工厂去实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技术。这一年,公司开始盈利,步入正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