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鲸令摩根大通蒙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2 02:18 来源: 经济参考报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博弈战尚未停歇
记者 俞靓 纽约报道
“伦敦鲸”巨亏事件不仅令在华尔街享有声誉的银行家杰米·戴蒙蒙羞,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的呼声渐强。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几十亿美元的损失对于大摩来说属于可以承受的范围,本次事件很可能将引发全球监管机构对所谓的自营交易进行更严格监督。然而,华尔街的“游说”力度也不可小觑,博弈大戏短期内还将继续上演。
“伦敦鲸”出海 大摩盈利蒸发
5月11日早盘,纽约股市的金融板块出现了不同寻常的下跌,开盘不到一小时,抛售情况越来越严重,华尔街几家主要银行的跌幅创下几日来的新高。据传,全美第一大金融机构摩根大通突然损失了超过几十亿美元。又有传言称,这和一名叫“伦敦鲸”的交易员有关。
接下来的几小时里,事情逐渐浮出水面。摩根大通银行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季度文件中披露,3月底至今,公司的首席投资办公室在进行信贷信用投资时遭受了2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虽然其他的收益在某种程度上会弥补一部分损失,但公司的企业和私人证券投资部门,二季度仍将因此亏损约8亿美元,而之前摩根大通曾预计该部门二季度将盈利2亿美元。
消息一出,纽约股市金融板块加剧下跌。摩根大通股价收盘下跌9.3%至36.96美元。摩根大通的反应也算迅速,不仅是当日紧急召开分析师会议,CEO杰米·戴蒙本人也召开新闻发布会,诚恳道歉并表示此事件是公司的一次“重大失误”,犹如“脸上被扔了鸡蛋”。
戴蒙这么形容自己绝对不为过。“首席投资办公室”是杰米·戴蒙一直引以为豪的部门,它负责“管理整个公司所有主要业务线的日常运营所产生的结构性利息、汇率和某些信用风险”。戴蒙多次宣称这个部门足以对冲结构性风险,并投资于使公司的资产和债务处于更好的组合状态的地方。
而所有的一切,都和一个代号为“伦敦鲸”的交易员有关。
这位叫布鲁诺·埃克西尔的交易员在圈内早就知名。他任职于摩根大通的首席投资部门,每年都为摩根大通赚取约1亿美元。今年,他为摩根大通建立了巨额的信用违约掉期(CDS)头寸,在3月底之前空翻多卖出,押注美国经济的持续改善将推升企业债的价值。由于他撬动了规模高达数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为自己赢得了“伦敦鲸”的称号。
但是,树大招风,多家对冲基金和其他市场参与方获悉后投入了巨额对赌资金买入针对这些公司债券的违约保护。从4月初开始,局势开始朝对埃克西尔不利的方向变化,摩根大通的许多衍生品头寸开始受损,而对赌的对冲基金则获利颇丰。
由于“伦敦鲸”账下的头寸损失越来越大,摩根大通不得不正式告知市场。在最初公布的可能损失8亿美元盈利后,戴蒙承认,损失可能在年底进一步扩大至40亿美元。实际上,在最近几个交易日中,该项交易的损失已经进一步增长了50%至30亿美元。
这30亿并不是之前所说的摩根大通银行在这笔交易中可能损失的30亿美元,而是其将在第二季度盈利的数字,而这一数字已经包含了目前的损失。“摩根大通银行的首席投资部门在过去的三年中净赚了超过50亿美元,”一名华尔街分析师表示,“即使这次损失惊人,但和摩根大通的盈利能力相比,仍然是可以承受的。”
针对已经出现的20亿美元投资损失,摩根大通银行目前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但这一努力目前看来似乎异常艰难。摩根大通面临两难选择,一种策略是缓慢减仓,并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逐步接受小额损失,最终完全清空仓位。另一种策略是“长痛不如短痛”,立即清仓结束这笔交易。第一种做法的风险是在逐步减仓的过程中,市场可能再度向着对摩根大通银行不利的方向运行,从而使得最终总的损失更大。而第二种做法的风险将是摩根大通银行短期内不得不接受巨额损失的事实,从而使得财报十分难看,也可能间接对其运营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摩根大通银行总共持有面值约1000亿美元的跟踪公司债券的指数衍生品。据知情人士称,其负责该笔交易的首席投资部门对该指数的仓位主要以多头为主,因此,一旦市场对这些衍生品标的物的信用状况感到担忧,那么指数将朝着对摩根大通不利的方向运行,从而使得该笔交易的损失扩大。
而摩根大通将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是,其所持的该笔交易占全部交易金额的比例过大,这使得摩根大通银行对该笔大额交易的操作会使情况进一步恶化。根据洲际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所有该交易的未平仓合约总额为7850亿美元,已占到了摩根大通的1000亿美元其中的12.7%。
“摩根大通的交易规模过大”TF Market的信用衍生品交易员皮特说,“一旦他们的交易活动大到可以影响市场,他们就应该停止并且退出了。”
华尔街虽下调大摩盈利预期仍对金融监管说“不”
评级公司首先做出了预期回应。惠誉评级公司发表声明,不仅下调摩根大通的长期债券评级,还将其列为负面观察名单,理由正是声誉受损可能带来风险以及内部风险管理的种种弊端。惠誉说,目前导致亏损的风险敞口依然存在,且摩根大通的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监控机制都很成问题,这些势必影响其日后的盈利能力,值得长期关注和评估。
标准普尔公司宣布维持对摩根大通的信用评级,但将其前景展望从“稳定”调为“负面”。
另外,部分证券机构也下调了对大摩的展望。“伦敦鲸”事件公布没多久,野村证券便下调了摩根大通的股价预期,并将其2012年每股收益从之前预测的4.75美元下调至4.32美元。该机构认为,对摩根大通来说,资本损失并不是主要问题,真正有害的是声誉受损。
“即使受到这一损失,我相信摩根大通银行依然是最具盈利能力的金融机构之一。”众议员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斯班瑟·巴切斯认为,“除非情况和我们所听到的大相径庭,我认为这一损失并不会影响到银行的储户。”
但是,即使盈利损失对大摩来说是可以消化的成本,本次事件确实对摩根大通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摩根大通一直是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受益者,CEO杰米·戴蒙本人作为金融危机中唯一幸存且获利颇丰的银行家,被华尔街引为翘楚。他一向反对严格的金融监管,这一次出事,相当于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确实令其蒙羞。
除了对摩根大通感到有点幸灾乐祸之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整个金融环境造成的。阳升证券交易主管本·威利斯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本次事件并不能简单归咎于摩根大通。
“不要责怪杰米·戴蒙,要怪就怪这个令所有机构包括银行除了冒险别无选择的逐利环境。”威利斯说。
被问及是否赞同当前金融监管应该加强以调整目前浑浊的逐利环境时,威利斯无奈地耸了耸肩不置可否。
威利斯的观点大致与目前多数华尔街人士的态度一致。大家明知这种环境会出问题,但要以更加严格的金融监管措施取而代之,却又不甘心。记者询问了一些业内人士,包括美银美林、巴克莱、骑士资本、UBS和瑞信,他们都在担心一旦此事引发监管严格,每一家机构都吃不了兜着走。
瑞信的衍生品主管戴维·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旦“沃尔克规则”这种法律被通过,投行基本没饭吃了,因为现在大量的交易都是银行在做自营交易。他认为投行将会加大游说力度,但成与不成现在谁都没把握。
所谓“沃尔克规则”,是禁止这些大而不倒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用自有资本及借贷资金进行类似对冲基金的操作从而避免风险。
另外,有交易员表示,现在投行除了IPO之外,最大的盈利来源就是这些自营交易,一旦这块被限制,把未来盈利寄托在IPO身上肯定是不靠谱的。
金融监管者呼声渐强
相比华尔街人士,政策制定者们的反应似乎要主动得多。
杰米·戴蒙反对更严厉的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这些法规会造成金融机构成本飙升。他曾经反复警告过,由于金融监管尤其是“沃尔克规则”将给银行带来的成本,每家银行的盈利将减少4亿美元。然而,由于监管松散,本次大摩直接损失了几十亿美元,被金融监管的支持者们视为黄金案例。
“多德-弗兰克法案”的主要制定者、参议员巴尼·弗兰克称,“和摩根大通银行所声称的金融监管给他们带来的成本比起来,他们这一笔投资的损失就是它的5倍。”换言之,该众议员认为,摩根大通银行与其在意金融监管对其带来的成本,还不如在投资决策上更谨慎,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弗兰克认为,摩根大通一直将金融机构的困境归咎于“监管过多”,但此次却因投资失败出现巨额亏损,这显然与其一贯观点相悖。“现在,在关于金融机构是否需要新监管措施以避免那些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不负责任行为的讨论中,又多了一个20亿美元的筹码。”
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摩根大通投资损失一事,再次强调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国会议员应该站在同意金融改革的一边,而非反对。因为我们再也无法承受回到那个由于监管过松,使得华尔街高风险的投机活动盛行,并几乎将我们的经济摧毁的时代。”奥巴马说。
目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启动摩根大通巨亏调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玛丽·夏皮罗在接受福克斯经济新闻采访时虽未就此事多做评价,但说“美国所有监管者都在关注此事。”美国参议员卡尔·莱文说,摩根大通的这次亏损又一次证明,大银行所谓的“对冲”都是高风险的赌注,是给监管者的“一记警钟”,“必须建立严厉有效的标准,保护纳税人不再承受这些高风险赌注造成的损失”。
波士顿大学金融系教授马克·威廉姆斯称,摩根大通银行是“商业银行内部藏着一家大的对冲基金”,他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专注于存贷款业务,而非从事高风险的投机性活动。
但是,也有人认为,华尔街的“游说”能力不可小觑。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各方面要求加大对金融机构监督管理的呼声强烈,美国国内“占领华尔街”游行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政府部门迫于压力也在讨论是否该加强对大银行监管。
2010,美国国会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但由于两党意见不统一,以及受到包括戴蒙在内的华尔街人士的强烈反对,该法案的具体细节迟迟没有落实。此外,对所有投行业务影响均十分重大的“沃尔克规则”也被搁浅。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阻碍,就是华尔街高管游说。一位联储成员透露,六位摩根大通高层于今年2月22日飞往华盛顿会见沃尔克规则制定者,其会见的主要内容就是,华尔街不仅要求监管部门允许其用个人信贷资金及证券从事对冲交易,并且要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扩大结构性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本次事件很可能将引发全球监管机构对所谓的自营交易进行更严格监督,虽然摩根大通CEO戴蒙以“CIO没有使用公司自有资本进行对赌”拒不承认这是自营交易,华尔街的“游说”力度应该也在加大。两方的力量此消彼长,拨开云雾还需要时日。
刘洪视角
“自卫式”公关让摩根大通食苦果
世界上没有完人,更没有完美的公司。在金融危机中侥幸受损不太严重的美国摩根大通银行,近来则栽在了一位“流氓交易员”手中——据估损失额至少在20亿美元。摩根大通栽跟头自有其制度漏洞,但让笔者更感兴趣的,则是其弄巧成拙的“自卫式”公关,反而更让其陷入千夫所指的困境。
这起金融对赌损失事件,肇事者是摩根大通伦敦办公室一名绰号为“伦敦鲸鱼”的交易员。美国彭博社在4月份的一则报道中率先披露:这名交易员大肆建立了与公司财务状况挂钩的信用违约掉期(CDS),其头寸之巨大,足以撬动10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
摩根大通过于大胆的操作,在一度收获巨额利润之后,更陷入高度的风险中。随着信息的披露,一些对冲基金开始集结,与身在明处的摩根大通对赌。而市场走向又恰恰与摩根大通的判断相左。由此,摩根大通面临对冲基金的集体“屠戮”。
但对于外界的传言,摩根大通最初的态度是断然否认。在4月13日该公司一次电话会议上,被称为“华尔街之王”的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轻描淡写地表示,外界的怀疑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该公司首席财务官道格·布劳恩斯坦则表示,伦敦交易员的头寸着眼于“长期”,是“为严重信贷压力做准备”,公司对这些头寸“很放心”。
在公关危机中,一般认为真诚沟通、诚实以对,是摆脱危机的最关键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但诚实,有时就意味着问题的大白于天下。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更常见的则是断然否认。媒体报道A公司有问题,A公司立马否认,甚至有的更转守为攻,指责外界在造谣,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云云。
确实,有不少外界的猜疑,在类似的危机公关下不了了之。但在“伦敦鲸鱼”问题上,让“华尔街之王”颇为郁闷的是,“茶杯里的风暴”最终形成了真的风暴;他此前的淡化以对,被证实为是回避真相的扯谎。
5月10日,在公司紧急电话会议上,戴蒙被迫承认,“伦敦鲸鱼”的对赌导致公司损失20亿美元。在随后接受媒体访谈时,他也坦承:四个星期前公司高管否认问题的言论“统统是错误的”。对于错误的原因,戴蒙将之归结于“太过自卫式的”反应,因此“人们总是一开始就为所有事情进行辩护”。
由此可见,摩根大通的“自卫式”公关,最终不仅没有帮助公司摆脱危机,反而让其陷入更大的风波之中。而从动机看,“自卫性”公关,又大致分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知道存在问题但却断然否认,其出发点自然是遮盖真相,因为一旦说出事实,公司往往会陷入更大危机;另一种是不明了真相,但迫于形势矢口否认,其出发点是如果不积极辩护,只会让外界怀疑问题真存在,导致危机扩大。
按照摩根大通的解释,戴蒙的扯谎,可能属于两种“自卫性”反应中的第二种,因为据说直到4月13日电话会议后,戴蒙才了解到损失的规模。随着问题变得无法掩盖,他最终选择了面对现实,承认摩根大通“犯下了可怕、惊人的错误,我们不会为它找任何借口”。但损失已经铸就,信誉赤字已无法挽回。
其实,这种盲目的危机公关,并不仅仅局限在华尔街一地,局限在美国一国。但摩根大通的弄巧成拙,更鲜明地显现了华尔街的傲慢与颟顸。至少在下次,当华尔街否认问题时,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难免会继续疑虑,它讲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对其他企业来说,则必须掂量“自卫式”公关的后坐力,如果“自卫”得很勉强、很没有把握,那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自己的信心满满,沦落为别人的笑料。
(刘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