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传承民族血脉 建设精神家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2 05:18 来源: 经济日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这一论断,距离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近70个年头。

  回顾过往,不难发现,文化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昨天与今天,留下了鲜明而又特殊的印记。历史以其壮阔浩瀚的进程印证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这一科学的论断。

  一个民族,唯其拥有振奋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才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也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环顾当下,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潮涌,我们必须焕发文化的力量,激活熔铸于我们血脉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展望未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更要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用文化的力量传承民族血脉,建设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文化自觉凝聚兴国之魂,指引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奋力前行

  5月的延安,草木欣欣,河水潺潺。

  位于杨家岭的中央办公厅旧址,人头攒动,热闹非常。如潮的游客排队进入一幢石砌的二层小楼,寻访那段流传至今的讲话——

  时光倒流70年,那是1942年的5月,在小楼清爽的会议室和楼门前的小广场上,从各地赶来的文艺工作者先后参加了三次全体会议,探讨中国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和未来。

  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先后发表两次讲话,最终整理形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于1943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7周年之际,在《解放日报》上全文发表。

  讲话发表之时,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千千万万将士正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文化界名人和知识分子陆续来到延安,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最广泛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旗帜下……

  今年已届87岁高龄的于蓝回忆道:“当时搞文艺的很多人来自上海的亭子间,我们已经感受到与老百姓在思想感情上存在的差异,却苦于寻找不到方向。”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毛泽东的讲话拨云见日,廓清了文艺工作者的困惑。他们纷纷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活,走入人民大众之中。

  一种新生的文化理念由延安出发,以文学、歌曲、戏剧等文化形态承载起革命的斗志,形成强大而不可逆转的政治精神力量,穿越战火硝烟,传遍华夏大地,为抗战发出怒吼,为人民谱写呼声。

  当代中国研究所学者曹光章说:“五四运动”开启了文化启蒙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第一步,却依然局限于一批知识分子的觉悟与观念,没能真正形成贴近民众的、系统成熟的文化理念表达。直到延安时期,毛泽东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提出文化为人民服务的主张,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文化救国的道路。”

  70年后,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先进文化前进之路,在新时代新的历史高度有了新的阐释——

  “文化自觉”醒目出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这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从“三个面向”到先进文化,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到提高文化软实力,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断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继承和发展着讲话提出的文化为人民服务理念,愈加坚定、愈加清醒、愈加自觉。

  虽然也曾有过曲折,但70年穿梭,灯火不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前,站在保存着当年模样的油汽灯下,毛泽东发出的论断依稀回响在后辈耳边——

  “……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

  让文化自信辉映华夏文明,注入13亿国人的智慧创造

  70年前,讲话发表后,延安成为一片激扬艺术生命和人格力量的文学沃土——

  诗人们开展街头诗运动,《东方红》《王贵与李香香》等诗作经与陕北民歌相结合,经久不衰。

  作家们纷纷进入创作高峰,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孙犁的《荷花淀》历经岁月洗礼,成为传世名篇……

  如果说70年前的讲话在“文化为什么人服务”这一重大认识问题上实现突破,那么十七届六中全会则为中国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展示了一种日臻成熟的文化自信。

  今天,延安凤凰山麓,一座三层小楼内一间狭小的办公室,人声鼎沸。

  “延安是个小地方,经济比较落后,但延安的文学传统一直没有丢,我们这里有高品位的文学期刊,还有一流的文学创作队伍。”忙碌的《延安文学》杂志总编辑魏建国自豪地说。

  事实上,不仅是文学,中国人对文化的畅想与表达也异常活跃:“草根”上春晚、DV拍电影、发微博(http://weibo.com)成明星……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内在需求日益强烈,党对文化属性和功能的认识逐步深化,在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方式上,改变了过去按计划统一生产和供给的模式,采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无偿供给,个性化文化消费市场供给相结合的方式……”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主任祁述裕说,党始终坚持 “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为人民服务”的方式。

  多年来,中国文化事业不断发展:1700余家展览机构免费向公众开放,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全国所有乡镇,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十一五”以来,中国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翻一番”,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5年的10.23元增加到2009年的21.9元,同比增幅114.07%。

  文化部部长蔡武说,“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20%,预计2016年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具有90多年建党史、60多年执政经验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深刻意识到,谁掌握了先进文化,谁就掌握了国家发展的主导权和领导力,将会获得人民的信赖和认可。”曹光章说。

  将文化自强写入时代命题,建设伟大的文化强国

  5月,正是播种的好时节。

  39岁的延安市安塞县沿河湾镇边墙村村委会主任高万雄一边忙着自己果园的活计,一边组织村民为修建公路作准备,一边还惦记着正在国外演出的村腰鼓队……

  边墙村腰鼓队早已舞遍全国。2009年,高万雄带着村腰鼓队第一次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60周年方队表演。2010年,他们第一次走出国门,到意大利罗马参加中国文化年演出……

  将古老的传统继承与发扬光大,是立志复兴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底气。

  在曹光章看来,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累,中国人正在从认识和理念层面深化文化自觉,从心理和气质层面展现文化自信,从战略和实践层面推进文化自强。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吹响了号角。

  在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下,“中华文化走出去”显现成效。2011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近198.9亿美元,同比增长21.4%;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7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

  背靠文明古国的丰厚积淀、坐拥文化大国的现实资源,全球化的时代赋予中国一道新课题:如何在萃取与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中华文明,从而贡献人类未来福祉?

  又一次,中国共产党人给出答案——

  2011年11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九次、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70年前,从革命圣地延安出发,从讲话发表的那一刻起,中华民族开始了一次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

  70年后的今天,在世界文明与中国历史纵横交汇的坐标上,历经盛衰荣辱的中华文明正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满怀自信,扬帆起航。

  文/新华社记者 张严平 吴 晶 赵 超 杨一苗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