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政水处理市场待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2 08:0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胡欣欣上海报道
黄醒辉在上海12年了,普通话中还有少许的香港口音。2010年开始,他开始担任GE水处理及工艺过程处理(以下简称“GE水处理”)大中华区总裁,负责推动GE水处理在大中华区的业务发展。
和许多跨国公司一样,GE水处理的中国战略从本土化的制造开始。在距上海1小时路程的无锡,GE拥有占地1万平方米的生产线,生产水处理使用的药剂和以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为主的水处理设备。
而另一方面,在上海的GE中国研发中心,110名GE员工正在进行着水处理板块的研发。和其他板块一样,GE水处理板块的研发也延续着GE反向创新的传统:例如,为应对2010年中国药典在制药用水水质检测上的新要求,GE为中国市场设计了总有机碳分析仪,而这一产品也成功进入了与中国经济类似的印度、拉美市场。
目前,GE水处理的业绩主要在石化、钢铁、电力等行业。而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这些市场似乎也面临着挑战。黄醒辉认为,这对GE来说,是“危”与“机”的并存。
对于今后GE水处理的发展目标,黄醒辉的态度肯定而又审慎。他认为,“十二五”期间,水处理市场的增长一定会高过GDP的增长,但是“高多少,还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而GE的目标是,在这个市场中拥有两位数的占有率。
2012年,GE在上海建立了全球第二个RMD(“远程监控与专家诊断服务”)中心,专门服务于中国客户,希望通过对水质的远程监测减少传统工业水处理设施潜在操作风险,从而减少粗放式的水管理带来的水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黄醒辉认为,工业信息化将是GE在中国水处理市场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尽管现在看来,这种依靠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为市场所接受,仍需时间。
经济放缓对水处理业影响不大
《21世纪》:GE在水处理上的主要客户是石化、电力、钢铁这样的工业企业,但是在近期的经济数据中,我们看到这些行业的发展有所减速,这是否会对GE的业务造成影响?
黄醒辉:我认为目前这个情况是一个很短暂的问题。因为从整体的趋势来看,水处理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是必须的。你刚才讲的这些行业受到冲击是短时间的事情,这其中有危也有机。
一方面,因为现在的状况,某些公司可能在水处理方面不进行投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能够看清楚的是,整个市场对水处理的认识是非常清晰的,认为水处理是必要的。我跟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反而是希望利用目前的情况去进一步看怎么搞好水处理。因为做好整个水处理对他们长远的发展来说会增强竞争力,并且减少整体的运营费用、提高整体效率,所以,这种趋势,我认为对GE来说反而是个机会。
《21世纪》:按照现在的规划,在“十二五”期间,“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会逐渐增强,对此GE在水处理将会做出哪些反应?
黄醒辉:其实目前我们的设备已不单只做工业用途,在市政用水方面我们也有所侧重。GE在北美洲有许多市政用水方面做得非常成功的案例,这些工艺方面是可以放在中国。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怎么能在市政行业为中国市场做贡献。现在GE水处理在中国已经有两家厂运营得很好,一个是无锡梅村污水处理厂,另外一个是澳门的自来水。
在市政水处理方面,我们现在很迫切地在寻找每一个地区的合作伙伴。
此外,我们现在也开始专注食品和饮料行业,这也是基于看好消费市场的判断。
《21世纪》:在中国市政水处理市场中,GE有没有在区域分布上的规划?
黄醒辉:我们希望在每个地区都能有合作伙伴。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市政污水的处理是很分散的。每一个省份,甚至每一个市对市政污水的态度怎么样,都代表这个省或者市对市政水处理方面的不同要求。我们的合作伙伴可能是当地政府,也有可能是当地的工程公司或者总包,每个地方的业务模式都可能会有区别,我们必须按照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我们的业务活动。
水处理需要工业标准
《21世纪》:刚才所说的情况其实涉及到一个水处理工业标准问题,GE会在工业标准的制定上做哪些工作?
黄醒辉:就标准的问题而言,国家在法律是有宏观的规定的,比如用多少水,排放标准是多少。但是因为现在水处理的市场很分散,所以有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觉得我的做法行,有些人觉得他的做法可以,有些人认为水处理基本投资应该很低,运营成本应该很高。这就需要设定一套所谓工艺方面的标准,让不同行业排出的水转化成合乎排放的标准。
GE将针对特定行业的水质情况和典型需求,借鉴国内外经验,打造适用该行业中国情况的典型水处理工艺。如果该行业有关部门考虑相关标准时,我们希望能够献计献策。
《21世纪》:也就是说,GE希望有一套标准来衡量现存或者将要开发的水处理系统?
黄醒辉:是的。但是这套标准要得到全行业的认可,需要有现有的案例。我们现在希望在石油化工领域的水处理可以做到领先地位,我们要让我们的用户和事实去证明这套东西是行的,而不是纸上的文章。
要走出重技术轻服务的模式窠臼
《21世纪》:GE水处理未来在中国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什么?
黄醒辉:我们目前在中国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一个是本土化,这不单指我们的产品在中国的生产,我们
也希望我们的技术、生产和研发能够本土化,我们会重视不停地投资在中国的生产和科研上。第二个就是刚才提到的工业标准的打造。我们希望能将美国、欧洲的经验带到中国。第三个方向就是RMD中心。目前水处理行业的运营管理模式还比较粗放,由于运管数据的不透明,有不少系统长期处于带病运行状态,能耗水耗都不尽如人意。GE的水处理专家通过RMD中心运程获得现场数据,就可以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连续监控系统,保障稳定优化运行,通过信息化提高水系统的管理水平和实现节能节水的效益。我们未来发展方向就是你的系统没有发生故障之前,我们已经可以发现早期征兆,及时预警,防患于未然。
在市场目标上,我们希望能够在水处理方面进行减排,并且实现完整的经济收益。
《21世纪》:在推动水处理的信息化方面,目前还有哪些障碍?
黄醒辉:目前的障碍主要是水处理市场上重技术轻服务的模式。这个是观念性的障碍,为什么GE在市政领域的业绩比工业领域少一点,这也是一个很重大的原因。市政污水处理的投入非常低,大家还都在依赖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的改善,如果能够通过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从而获得效益,这在市场上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因为大家总在谈论我有一个特效药剂、一个高效的膜处理方案,提高管理水平所带来的效益没有这么直接。
《21世纪》:对于水处理市场宏观政策上,GE有怎样的期待?
黄醒辉:其实,我们能够看到,促进水处理发展的政策已经存在了。我们希望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地区能够真正落实政策。不但对行业有一个标准出现,而是希望能够在水处理方面最终实现环保的目标。
还有,我们希望有限用水的政策能够出台,中国是一个很缺水的国家,这对中国的前途有很大影响,我们希望每一个地区、行业都能够执行水的政策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