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海新起点: 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3 00:3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5月22日,中共上海市第十次代表大会闭幕,下午5点左右,新一届上海市委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

  新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其履新感言中,将上海发展的主要目标定为“把上海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为达成这一目标,上海未来五年的核心任务将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上海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将“创新”作为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关键在于要完成强政府转型,以清晰的制度保障创新者的利益,“才能够真正将创新转化为经济的增长”。

  现代服务业引领转型

  在未来的五年,上海转型的目标为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最终促进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在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上海提出了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四个率先”,其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重要的量化指标,要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

  这在当时被解读为上海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心和信心。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上海第三产业发展快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9%。

  俞正声在本届党代会的报告中称,未来五来,转方式、调结构要取得重大突破,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

  “上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路径没有问题。” 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专家咨询组成员朱荣林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上海的问题是,如何将服务业的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

  “四大中心”指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也是在上海第九次党会上首次提出。在今年年初上海高层推动调研的“八大课题”中,如何促进“四大中心”的建设为这八个课题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认为,目前上海的“四个中心”的建设路径依然不够明晰。

  “比如金融的创新要面临极大的风险,而政府往往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会回避风险,这对金融中心的打造是非常不利的。”一位上海社科院的研究员说。

  目前,在温州、深圳、天津滨海先后推出的金融改革尝试让上海颇有压力,俞正声在其报告中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规划是,以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营造良好的环境为重点,增强金融创新活力。

  强政府需改善

  此次党代会确定,上海今后五年发展要依靠“创新”,俞正声指出,要使“ 社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3%左右”。

  这背后,是上海目前创新乏力的现实。

  早在2009年,上海社科院系统中,就有专家提出作为全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浦东新区缺乏创新动力的观点。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上海的强政府模式。

  “这实际上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陈维说,“获得超额利润的方式一是创新,另一个就是取得政府的支持,而很多时候,后者成为了主要的方式。”

  陈维认为,上海将创新作为其发展的主要路径,政府就要从原先通过调动土地、财政等资源的角色中走出来,通过体制改革,进行分配方式的革新,从而激发创新的热情。

  5月22日,俞正声在履新讲话中,再次对上海的创新进行了解读。

  俞认为,对于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激励人才、用好人才为关键。

  “对政府而言,促进创新就是政府调动人力资本的能力,”陈维说,“而创新归根到底还是市场行为,这对上海政府的考验是如何改善其强政府的形象,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让创新的人才能够通过制度化的、合理的分配方式顺利获得创新带来的利润。”

  事实上,上海似乎正在为此做着努力,从去年开始,“市场”已经被上海方面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而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政府能否沉住气继续放手,依然是今后上海“创新”的一大命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