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垃圾焚烧项目上马在即争议未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3 00:5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焚烧势在必行,选址成主要难题
林小昭
[ “三年前虽然垃圾焚烧项目暂缓,但其实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广州已经没有新的地方可以填埋垃圾了。” ]
三年前广州市番禺区拟建垃圾焚烧厂一事,一度引发风波。尽管此后当地政府以宣布暂缓建设来平息争议,但并非治本之策,且面对日益逼近的垃圾围城大限,垃圾焚烧重新上马已经迫在眉睫。
近日广州市政府连续召开两场垃圾处理座谈会,尽管各界对垃圾处理的方式还有诸多分歧,但建设垃圾焚烧项目仍将提上日程。
大限将至
近年来,广州垃圾产量年均递增7%。目前,该市进入终端处理环节约12000吨/日。本月17日的首场座谈会上,暨南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王伯光指出,广州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还比较传统,90%靠填埋,7%靠焚烧,而同样在上海,焚烧处理已经占到了20%。
22日举行的第二场座谈会上介绍了一项垃圾分类处理展开的调研。从调研的结果看,中国整体上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上处于中下水平,表现为焚烧、回收、堆肥少,大部分是填埋。具体到广州,广州市全市人均日产垃圾1.1公斤(市区1.3公斤),相比纽约的数据是3.06公斤,广州垃圾增长空间仍很大。
调研结果还显示,五年后,广州市有1800万人口,日均产生垃圾将达到1.8万吨,将超出广州市目前的垃圾处理能力。以承担主城区垃圾处理任务的兴丰填埋场为例,日处理量已经超出了设计能力的四倍,即将被垃圾填满。
与之相似,番禺生活垃圾填埋场也将于2012年填满封场。除了兴丰卫生填埋场和李坑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外,其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多数不达标并且基本接近饱和状态。
“三年前虽然垃圾焚烧项目暂缓,但其实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广州已经没有新的地方可以填埋垃圾了,再不上马垃圾焚烧厂,垃圾就将无法处理。”当地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兴丰填埋场当初也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要再另觅填埋场已无可能。
垃圾填埋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我去过番禺火烧岗垃圾填埋场,那根本不是填埋,是堆放。我们住在华南碧桂园,每年有几个月经常会闻到臭味,垃圾填埋场产生的问题很多。”国信联合律师事务所主任林泰松说。
也有舆论认为,为何不在垃圾焚烧项目上马前,先做好垃圾分类处理的工作,尽量做到垃圾的减量化,因为很多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实际上,近三年来,广州也深入社区,大力开展垃圾分类的工作,但收效甚微。
去年4月1日,《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暂行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实施了一年之后,效果可以说非常糟糕。
即便是在一些西方国家,垃圾分类的推广和收到成效也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日本、中国台湾的经验,垃圾分类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推行。”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说,广州要缩短到三到五年,能否做到?即便能做到,也只是减少了三分之一。“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也只是家庭源头上的减量,但问题是,我们目前的填埋场马上就填满了,怎么办?”
也正因为如此,建设垃圾焚烧项目既是实现垃圾减量化的最快办法,也是垃圾处理最终不得不采取的办法。“我们对垃圾焚烧,要理性、要科学推进,但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彭澎说。
选址是关键
今年4月份报送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城市废弃物品处置利用实施方案明确,未来三年广州新建的6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名称统一为“资源热力电厂”,分别分布于白云、萝岗、番禺、增城、花都、从化。今年该市将完成6个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
虽然计划已明确,但垃圾焚烧厂建设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关键就是民众对于环境污染和自身健康的担忧。所以垃圾焚烧的技术是否过关,以及如何选址仍是未来垃圾处理的关键所在。
在第一场由专家参加的座谈会上,多位专家均认为,焚烧技术成熟,是环保项目,能控制污染,而且能节约土地,应该尽快上马。
但有人坚持认为建焚烧厂会造成环境污染。
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说,既然不再大规模填埋,又要推进垃圾的处理工作,考虑到社会上有那么大的顾虑,能否将李坑垃圾焚烧厂附近的居民作为一个麻雀“解剖”,“由我们这些草根、第三方的人,对李坑的居民做一次体检,不用政府出钱,看他们到底得了什么病,与二噁英有没有什么关系,给社会一个交代。”
这个建议也得到了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的认可。
“能不能第三方进行调研?现在李坑就是一个样板,这个样板要做好。”陈建华说。
与此同时,选址问题仍是关键。林泰松认为,建设垃圾焚烧厂要慎重,环评要严格,要远离生活区,排放的标准要放开,起点要高。
据《南方日报》报道,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曾多次表示,自己参加过焚烧厂防护距离的评审,最初提出的距离是1000米,即1000米范围内不许有住户。垃圾焚烧厂散发的二噁英含量和焚烧炉距离成正比,距离越远浓度就越小,影响也就越小。在500米之内,二噁英浓度很大,1.5公里之外的影响就很小了。
不过,对于广州这个人口将见到1800万的超级大城市而言,要寻找一处远离居民区的选址并不容易。未来关于项目的选址争议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