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坚:如何整饬中国制造的“门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3 07:53 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杨荣坚
“小时候,家里吃饺子,妈妈给我一个小碗,去邻居家借醋。过几天,妈妈给我一大碗醋,让我还给人家。我当时感到很吃亏。如今才理解,这是老一辈人讲究的德行。”这是朋友讲述成长经历的一个片段。
一个小故事,揭示了传统乡居状态下注重信用的风土文化。
漫长的农耕岁月,中国乡村在稳定的生存半径里为原住民构筑了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国家影响下的社会背景。比如,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等等。但是乡民们关注的核心是对道德恪守的回报,即本家族在乡里的认可度乃至美誉度,以至于由此产生的家族生存发展的可持续。在追求认可度与美誉度的过程中,因家族全体成员之间的关联性,使其每一个体都要承担家族兴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对家族整体社会形象的评价中产生了一个流传久远的词汇——“门风”。
“门风”在中国农业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概因其涉及一个家族每个成员的信誉度,甚至是后代子孙的信誉度。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丧失信誉就是缺少信任。这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农民就意味着孤立无援,陷入困顿。为了谋生,就只好背井离乡,重新创建社会形象。但中国乡间又有“好货不出门”的信条,于是,背井离乡就意味着不被接纳的窘境。
家族就是一个平台,平台的信誉度为该平台上的每个分子提供对应的信誉,使其大大降低生存成本。这个人人重视的家族信誉就是“门风”,可见,由“门风”构建的信誉对家族生存的成本该是何等的重要。
由家族生存联想到中国制造,也就联想到中国制造的“门风”。这实在是一个被无数个案掩盖的宏观问题。
近日,洋奶粉价格奇高的呼声又起。有媒体爆料,个别洋奶粉在中国的价格是其原产地的4倍,而家长们依然趋之若鹜。乳业专家多有“土奶粉”不逊于“洋奶粉”的呼声,可惜不见任何响应,洋奶粉依然强劲,土奶粉愈发孱弱。但凡理性的消费者都不愿看到国货的走弱,而良知与正义感又驱使人们对“三聚氰胺事件”肇事者们所遭报应幸灾乐祸。目前,似乎找不到理由怀疑土奶粉的质量,但是,又实在找不到理由让消费者相信。眼见着洋奶粉“要钱”,甚至是抢钱,但是,“土奶粉”又确实要过命。最令市场无奈的是,目前市场上的奶粉消费者几乎是刚需的婴幼儿了,这些奶粉的购买人只是间接的消费者。作为直接消费的孩子们又很难站出来为国货说句话。于是,本土乳业就被定格在“大头娃娃”和“结石宝宝”缔造者的史册之上。
按照市场原理,没有发现质量问题就说明没问题。中国乳业经过几年的规范整顿,整体格局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何以至今不得1800万孩子家长们的认可?说起来,这就是信誉的基本特点在作怪。
信誉作为事物的外在属性,建立在感知者长期累积的认可之上。由信誉而产生的信任具有间接性,这种间接性可以简化过去,同时,这种简化也可以使不信任轻易产生。正是这样的简化,使得信誉建立漫长且艰难,毁掉却十分容易。笔者在“中国信誉论坛”上提出“一朝失信永远出局”的观点,概源于此。
乳业的前科影响了一个行业的信誉平台,导致那些没有前科的乳企蒙受牵连。这颇似一个门风不好的家族,其中一定有品行兼优的后代,但是,在了解其家族“门风”人的眼中,他的信誉度一定是要打折扣的。在探究洋奶粉不断溢价之时,一定不要忘记是本土奶粉信誉平台为其提供了反衬效应。
透过乳业的“门风”,我们是否也应该审视中国制造的“门风”?这些年,从“世界工厂”走出去的“中国制造”铺天盖地。地球人在享受物美价廉之时,却并未给中国制造的信誉平台添砖加瓦。人口红利渐渐消失,大量资源、能源透支,江河湖海污染,无与伦比的付出并未令中国制造提高溢价能力。如果从个案入手分析,个别本土企业的短期行为伤害中国制造整体形象当可作为一大原因。但是,个别市场主体可以挑战市场规范的深层次原因往往是影响信誉平台的主因。市场经济秩序是构建市场信任的根本支撑,那么,国家作为秩序的监管人,就应该真正负起改善中国制造“门风”的责任。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