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进步几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5 01:3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谢雪琳
昨天,国务院各部委的领导们齐聚小礼堂开会了。来自财政部、发改委、住建部等部委的部长、副部长、主任、副主任们聚在一起,就本部门接下来的信息公开工作表了态。部长们都准备了发言稿,发言稿也都取了标题,标题都很鼓舞人心:“深入推进”、“全面做好”、“大力推进”、“认真做好”。
这或许倒反映了部长们的诚实。这不,正因为信息公开做得还不够“深入”、“全面”,所以才需要部长们更加“大力”、“认真”。
明年,预决算表会以经济分类吗?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去年开始关注政府信息公开。这期间,既有观察政府主动公开的预算、决算、“三公”消费,也有跟踪公民申请后政府被动公开的情况。观察下来,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公开,政府的所作所为还算不上地道。主动公开的内容粗略,让人看不懂、摸不清;被动公开的,则拖拖拉拉、一切从简。
以政府预算和决算的公开为例。从2010年起,国务院各部门开始向社会公开其部门预算和决算。迄今,该项内容公开已有三个年头。但在这三年中,公开的内容并无太大进步。
首先,预决算表的形式就很不对民众胃口,以“一般公共服务”、“外交”、“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等科目分类公布的收入和支出,让民众三年来都没有看懂部委的账。
不止一位研究财税的学者指出,看不懂,错并不在老百姓,而在于政府选择公开的形式不对。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便多次告诉记者,政府应该用经济分类的形式。比如工资、资金、福利、办公经费、差旅、会议、接待、车辆购置费,也就是描述具体如何使用预算的形式。
期待明年中央部委能够“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最好能以经济分类的形式,诚实地向民众汇报钱将如何花出去、实际又是如何花出去的。
“三公”消费:值得关注的进步
在信息公开领域,“三公”消费的公开算是一个好兆头。按照北大法学院教授姜明安的说法,这是一个舆论倒逼政府公开的最成功案例。
公车购买、公费出国、公务接待,一直被视为“政府的秘密”,也是屡屡引起舆论风波的焦点。单是中国政府一年“三公”消费的总数额,便传出多个版本。3000亿、9000亿、19000亿等各种未经证实的数字,一再被演绎。这也正说明了信息不公开所带来的后果。
在媒体和学者的一再关注之下,中央部委从去年开始公开本部门的“三公”消费情况。但首次公开的效果仍然不理想,中央部委多不能给出详细的公车总量、平均每辆车的运行费用、人均消费额等数字,而只是给出了粗略的总体数字,从而让纳税人也无法判断其使用是否合理。
昨天的会上也谈到了“三公”消费,明确要“公开车辆购置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今年的“三公”消费公开尚未开始,部委表现是否有进步则仍待观察。
征地拆迁信息公开:紧迫而必要
信息公开的另一个重地,当推征地拆迁。在这一领域,近年已累积了太多悲剧故事。这些故事的情节大体相似:政府从农民手中低价拿地,再以高价卖给开发商。本分者忍耐,意识到损失太大者则反抗,严重者甚至激烈对抗。
保障农民的利益,自是极具紧迫性的政府义务。正如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昨日所言,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征地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因此必大力推进征地信息公开。
按照胡存智的发言,国土部今年的工作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利好。“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土地管理法》修订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起草工作,进一步从法律层面明确土地征收及相关信息公开的原则和制度规定,提高农民群众在征收土地的增值收益分配上的比重,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并为征地信息公开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
如果这些工作能够被执行到位,农民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无论如何,信息公开是在政府与民众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推动社会在良性互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