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包商银行董事长李镇西:超越微信贷发展微金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5 01:3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洪偌馨 柏亮

  从2005年引进德国IPC技术至今,包商银行的微贷业务从尝试发展,到作为战略重点,再到“获益良多”,这背后也包含着包商银行董事长李镇西的“心路历程”。

  最初,需要极大的魄力全盘接受德国技术团队的要求。随后,对IPC技术进行“包商化”改造并延伸到更宽的范畴。现在,李镇西正在思考的是超越单一的微贷技术,进而发展成为完整链条、多元合作的“微金融”。

  日前,李镇西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建议,为了支持微型经济和发展微型金融,应放开微小企业贷款(比如5万元或10万元以下)的规模限制。

  IPC技术“包商化”

  第一财经日报:包商银行是中国第一批引入德国IPC微贷技术的银行,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这套微贷技术?

  李镇西:国际上有多种成熟的微贷技术,包商银行从世界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推行的商业可持续微小企业贷款项目中学到,IPC公司的信贷技术主要是通过了解客户的还款意愿、分析客户的现金流来判断能否放贷。这样一来,不需要客户提供保证和抵押,我们就能判断是否给他发放贷款。

  总的来说,这套技术在中国还是很有效的,从2005年到现在,我们的不良率从没有超过1%,每年都保持在0.4%左右,而回收率基本达到100%。

  日报:你提到不能照搬流程,那么在将这套技术“本土化”的过程中,包商银行做了哪些创新和改进?

  李镇西:我们的确做了不少改造。以单笔贷款为例,国际上的微贷标准是5万元以下。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信贷市场、客户群体以及社会文化等都存在差异。

  我们在这几年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发现,贷款额度100万元以下的客户与贷款额度100万元以上的客户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资产状况等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针对这两类客户群体采用不同的信贷技术才能更高效地控制风险。因此我们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客户群体重新进行了细分,并专门成立了微小企业金融部和小企业金融部,分别服务于贷款3000元~100万元的微小企业和贷款100万元~500万元的小企业两个群体。

  日报:现在国内有不少城商行也引进了德国IPC的微贷技术,而且不少银行也到包商银行学习过,但跟包商银行不同的是,它们的业务拓展和盈利情况并不理想。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李镇西:我认为,一项新业务的开展是否顺利和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微贷业务的顺利开展与企业的战略、组织架构、流程、队伍等都密切相关。包商银行的微贷业务近七年来走得比较顺,我归结为以下四点:

  第一,战略目标、市场定位,以及运营管理是否能跟得上。说白了,就是董事会层面是否愿意做。第二,有没有一套完整的商业模式。从拓展业务到管控风险,包商银行都有一套自己的模式。第三,核心技术。不管是信用贷款、保证贷款,还是抵押贷款,都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第四,客户经理团队。现在我们的小微企业客户经理团队大约有2000人,他们都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

  当然,微贷的发展还需要一个业务量的积累过程,包商银行也是经过两年的时间才实现盈利。从理论上说,一个成熟微贷客户经理能实现的税后利润是150万元左右,而小企业客户经理能实现税后利润580万元。利润还是很可观的。

  超越单一信贷模式

  日报:随着规模扩大,业务快速增长,积累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城商行如何进行资产管理和分散风险?对于金融资产的二级市场建设、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你的想法和建议是怎样的?

  李镇西:现在我们更愿意讲“微金融”,而不是“微信贷”。

  金融服务集成,实质就是要做一个金融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我们将通过与基金、信托、租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公司的合作,为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这样一方面提高了银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满足了它们的金融服务需求。

  放宽微贷规模限制

  日报:现在很多银行都在呼吁,希望能够给小微贷款一些优惠政策,放宽这部分贷款的监管指标,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镇西: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贷款规模限制。现在包商银行的存贷比不到40%,但贷款规模指标制约了微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放宽一点,不仅利润可以增加不少,而且客户经理也不会流失。

  如果担心放宽贷款规模限制会影响宏观调控,可以只取消较小额度(如5万元或10万元以下)微贷的规模限制。因为这个层面的贷款都是流向个体户和农民,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消费,直接进入实体经济,不会对货币政策目标和传导机制产生大的影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