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保增长切忌再一次“鸡血疗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8 02:1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过度迷信行政手段,政策容易过度僵硬,在层层落实的过程中极易固化和权力化,带来控过头或者松过头的问题。对于处于非常时期的转型中国来说,经济和社会乱不起,决策者必须审慎而自律”

  当经济增长在8%这个并不低的速度上徘徊时,各方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通过更积极主动大胆的改革,为下一轮的经济复苏积累后劲?现在看来,这一期待未免过于乐观,“有形的手”再次开始发力。

  全国两会确定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是7.5%,官方表示,必须通过更积极大胆的改革,主动调低并适应不可持续的高增长,接受增长速度放缓的现实。然而,时隔一个多月,政策的风向标再度摇摆,在保增长的压力下,所谓的“预调微调”正极有可能成为一次大力度的拐点和转折,而这决定着此轮调控的成败。

  许多地方跑部运动再起,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显示,今年前4个月,新增项目增长8000多个,近乎于去年同期的两倍。5月以来继续提速。“铁公基”全面开花。地方投资冲动再起,国家发改委官员称“只要有项目就报,先报了再说”。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逆变,目瞪口呆的专家称“这似乎比当年4万亿投资项目更火”。

  今年以来,随着外部环境持续恶化,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一些行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PMI指数自2009年以来首次跌入50%以下的荣枯线,受用工成本和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不足,非国有资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行;银行家普遍对信贷资产质量表示担忧,老板跑路成风,商业银行贷款逾期率急剧提高,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光伏、钢贸等行业贷款持续发出警报,地方层层向上传导施加压力。

  从1998年狙击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以4万亿元投资计划狙击全球金融危机,以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几乎已形成路径依赖。但中国的基础设施与十年前相比,早已是天翻地覆。现在,许多地方的高速公路通向荒芜,大巴车上的乘客几可罗雀,与之平行的高速铁路上,车厢上座率很低。一些沿海地区,穷县也要建深水大港,建成后一年停不了几条船。一些大项目仓促上马,上马以后,许多重点项目成为重点浪费,预算一再突破,许多地方的机场建成后就没盈利过。

  固定资产投资的低效率和高风险一再被证实。在2008年的反危机行动中,一夜之间冒出了数千家政府融资平台,在非常时期,本是权宜之计,但许多地方饮鸩止渴上瘾,盲目举债,4万亿的财政刺激政策通过金融加速器的放大,直接产生了10万亿的贷款平台。从长远看,相当一部分项目有悖经济运行规律,也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和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经营范围广泛介入到竞争性领域,其实质是财政职能的“越界”。在这一过程中,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并存且叠加、交织,地方债务负担混沌,盲目举债几成黑洞,成为财政和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

  困境应倒逼改革的深化。最近一段时间,随着调控的深入,长期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泡沫带动的钢铁、水泥、建材、家电等诸多行业出现下滑,连锁反应开始发酵,地方工业生产增速、设备利用率、企业盈利跌入低谷,出口不乐观,消费疲惫,企业产成品库存加大,这些问题本质上是长期过度依赖出口、投资和房地产拉动的必然结果,面对转型的阵痛,应该咬紧牙关,增强对经济减速的承受力。继续在投融资领域、居民收入分配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过于僵硬的财税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最终把投资、出口和房地产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真正依靠内需增长来驱动。如果再次用大剂量的“鸡血疗法”,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等在一些局部也会死灰复燃。危机和周期波动本应是调整结构、消化泡沫、吐故纳新的机会,但是违背市场内在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将导致旧的泡沫还没有消除,新的泡沫又开始滋生和积聚。

  历次调控的教训说明,过度迷信行政手段,政策容易过度僵硬,并在层层落实的过程中极易固化和权力化,带来控过头或者松过头的问题,即过去所谓的“一放就乱、一控就死”。对于处于非常时期的转型中国来说,经济和社会乱不起,决策者必须审慎而自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