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拒绝汽车救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9 00:10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张志勇
5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一项政策多少有些让人意外。
该项政策确定,“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安排60亿元支持推广1.6升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这是中国汽车市场从2011年以后进入低速增长以来,政府推出的第一个救市政策,也许这是政府推出系列救市政策的前奏。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各项指标都不太理想,汽车市场的表现同样是低迷低迷再低迷。
但尽管如此,汽车业内几乎对于政府救市都抱有一种抵触的情绪,普遍认为目前的汽车市场陷入低速增长,是对于以往高速增长的一种正常回调。
2009年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刺激了汽车市场在2009年、2010年的三四十个百分点的高速增长,从形势上看确实达到了救市的目的。但是,从本土企业与中国汽车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去看,短期的救市政策恰恰背离了长期的发展目标。
首先,救市政策刺激下的高速增长,让本土汽车企业过于强调渠道扩张与销量的增长,却忽视了企业管理。其次,救市政策导致了汽车产业发展的节奏出现混乱。
汽车市场对于未来需求的透支,造成了汽车生产储备不足,产能仓促扩张,产品品质下降,产品价格抬升,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最终导致未来许多企业生产规划趋于过度乐观,以至于造成未来产能过剩。
因此,2011年乃至2012年前4个月的汽车市场增长速度下滑,原因在于多个方面,但是汽车市场优惠政策的退出,直接造成了汽车市场消费热情的下降;同时,2009年、2010年对于后两年需求透支的后果也陆续表现出来,整个汽车市场呈现低迷增长势所必然。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汽车市场在过去的30多年发展中,走得过于顺利,顺利的后果就是任何汽车企业几乎不用太多的努力,只要能够生产出汽车,就能够形成收入与利润,这显然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也造成了对于终端消费者的伤害。
中国现在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市场,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所谓的第一实际上是外资品牌占领中国市场的第一,中国都成为外资品牌的世界第一市场了,本土品牌却仍然拥挤在中低端市场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有人说,正因为本土品牌在市场中的弱势,才更需要政府的救市政策。
确实,2012年,自主品牌在汽车市场中的份额持续下降,1—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为42.3%,这个数据在一季度还是42.87%。这个占有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更是下降3.2个百分点。
但是,我们要搞清楚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为什么会下降?是汽车市场增长缓慢所致吗?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相对弱势。
没有竞争的失败,就没有长期的成功。所以,中国汽车市场一时的低迷增长,恰恰是强迫本土汽车企业反思自己成败得失的最佳时机,也是本土汽车企业重新选择自己发展战略的最佳契机。
而且我们不必担心本土汽车企业会在这种微增长时期中走向消亡。诚然,会有许多本土汽车企业丧失竞争力,并被其他企业所兼并重组,但是也会有一些本土汽车企业能够在这种市场的压力下崛起,他们充当市场的重组者、主导者,并进而成为能够与外资品牌相竞争的中国力量。
从本土企业与中国汽车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去看,短期的救市政策恰恰背离了长期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