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写在里约+20之前: 在巴西, 鱼能在湖里欢快游了, 人却被卡在路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9 08:2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赵川 巴西里约、圣保罗报道

  从巴西地标——张开双臂的白色基督像所在地科科瓦多山顶往下俯瞰:绿色的山林、蓝色的湖海与错落有致的建筑被薄雾笼罩着,显得一片寂静。

  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召开世界地球高峰会的地方,即里约热内卢,各国首脑聚集一起做出了让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承诺。20年后,这里将再次成为讨论未来可持续的平台——6月份联合国将召开“里约+20”峰会。

  与中国同为“金砖”国家,从外表看,巴西丝毫没有 “高碳”发展中国家的影子:天空湛蓝而非阴霾、湖水清澈而非浑浊、山林翠绿而非光秃、生活安静而非浮躁。因此,蓝色与绿色成为了巴西最醒目的颜色。

  根据世界能源署(IEA)公布的数据显示,就能源而言,巴西排放的二氧化碳仅占世界的1.2%(全球排放量为27亿吨)。其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77吨/年,低于世界人均排放水平4.22吨/年和经合组织国家(OECD)人均排放水平11.02吨/年。

  “这是由于巴西85%的电力都来自它极大的水力发电资源和长期建立的生物乙醇产业等可再生能源。”西门子(巴西)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何塞(José Pereira Neto)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巴西新能源的使用占巴西国内能源供应的45.4%,高于12.9%的全球平均水平。

  但即便如此,巴西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面临着许多相似的困境,如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用电需求增加以及污水处理等问题。

  一组来自巴西官方的数据对此解释得已是再清楚不过了。巴西圣保罗居民每人公共交通拥有量是柏林、伦敦和纽约居民的一半;要达到墨西哥城人均10公里的地铁拥有量,巴西在未来需要建设600公里的地铁;到2020年,巴西用电需求量将上升为27.4万吉瓦时(Gwh)。

  因此大喊一句:巴西,准备好了吗?

  清洁能源“平分天下”

  近日,西门子全球管理委员会成员桑木森(Peter Solmssen)又宣布在未来5年之内再向巴西投资10亿美金,用以扩大巴西业务运营,重点包括发展当地能源设备制造以及新能源研究和发展项目等。

  其实不论其公司投资目的如何,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巴西已经形成了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

  长期以来,巴西一直被定性为“贫油国”和“贫气国”,为了摆脱经济受限于油气的状况,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加大了对本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扶持力度。

  同时,上帝太眷顾这个国家,57%的森林覆盖率,全球18%的淡水资源拥有率、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良好的农作物生产的自然气候使得巴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能源结构逐步实现多元化,水电和甘蔗乙醇燃料在巴西能源结构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巴西矿产能源部公布的2008年度报告显示,巴西能源消费结构为石油及其衍生品占37.3%,天然气占10.2%,煤炭占5.7%,核能占1.5%,水电占13.9%,生物能源占31.5%。在可再生能源(水电和生物能源)占比方面,巴西高达45.4%,远远超出经合组织(OECD)当年6.7%的平均水平,也高出全世界12.9%的平均水平。

  由于 “巴西模式”(生物质能和水电站发展相结合)的成功,世界很多能源设备生产“巨头”都瞄准了巴西,巴西目前已经成为了全球重要的能源研发和生产中心。

  城市污水“进化论”

  除了能源转型后开始注重研发以外,巴西政府为了迎接2014年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以及2016的里约奥运会,巴西政府也开始踏上了中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前大规模的城市治理之路。

  占了几乎整个里约城1/6的罗德里戈湖(Lagoa Limpa)在4年前面临着水和土地污染在内的诸多环境问题,其环境恢复对于里约未来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巴西某集团公司、里约热内卢州政府和市政厅共同合作开展了对此湖的环境修复。

  根据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对湖的改造并非要破环原貌,而是通过建设地下管道,每90天给整个罗德里戈湖换水一次。现在通过西门子的自动化系统技术,能够利用GPRS通信向位于城市外围的污水处理站控制中心发送信号,从而实时、全面监控湖水流水量、水流和氧化作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曾经被周围小区或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的湖泊如今已经焕然一新。

  “你可以去喝这水,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胆量了。”里约当地的一名居民打趣说。

  尽管湖水再不是一滩“污水”,但直接饮用此水还是需要一定的胆量。不过,湖水净度的提升确实带来了生物的多样性,湖畔的行人还可以一览湖里各式小鱼的游动。

  交通或为可持续发展瓶颈?

  在巴西,鱼能在湖里欢快游了,人却被卡在路上。

  “这里太堵,巴西的交通状况太差。” 到巴西考察的葡萄牙和英国记者纷纷对巴西第一大城市圣保罗的交通怨声载道。

  这是几乎每一个人来到巴西后的“第二印象”。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不仅体现在能源结构转变上,还体现在城市的建设上。城市发展中最重要一环就是公共交通建设。

  而巴西,公共交通发展相对落后,许多巴西人都积极购买私家轿车。据了解,在巴西第一大城市圣保罗每天大约有1000辆新车被出售。据统计,在2008年时,圣保罗在交通高峰期“堵车长龙”可达190公里。

  毫无疑问,这样高密度的交通阻塞带来是交通运行的无效率、更多的燃料消耗以及碳排放等。

  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对巴西做的低碳国家研究报告(Brazil Low-carbon Country Case Study)显示,巴西交通的碳排放量占全国总碳排放量大约50%。

  一位圣保罗地铁项目负责人宝拉(Paula Bonelli Rodrigues)对本报记者表示,“其实圣保罗现在的情况比以前好多了,而且我们正在修建新的地铁四号线,通过采用西门子的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Driverless Metro),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缩短行车间隔,节约20%左右的能耗。目前该线路可以满足630000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

  但是,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城市的交通需求也不断提高。

  一位了解巴西交通的相关人士表示,2008年以前,圣保罗仅有4.5公里的地铁,而现在有45公里地铁。但是巴西的公共交通建设还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所增加的需求,这可能是巴西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