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可餐:中国迈向绿色经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31 17:12 来源: 《中关村》—— “国情专家”胡鞍钢教授访谈录
An Interview with China Study Expert Hu Angang
胡鞍钢教授的《中国:创新绿色发展》,是学者对国情长期研究和实地考察的结晶,是中国学者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智慧”、阐述“中国理论”、介绍“中国创新”的又一力作。
Professor Hu Angang’s "China: innovative green development"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scholars of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long-term research and field trips。
文 本刊记者 萧惑之
五月的北京,万树染绿,百花争艳。世界著名的中国国情专家、《中关村》杂志主笔胡鞍钢教授的新作《中国:创新绿色发展》刚刚问世。我们急切地拜读完这部厚重的著作,一腔激情油然而生。这位“当代中国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其《国情报告》早已是我们的“案头书”,国外学者誉之为“当代中国最全面也最具务实主义精神的经济学家”,令人信服。读胡鞍钢教授这些年来出版的著作,有个显著的特点,“每临大事”即每当国家发展到了关键时刻,他总有新意抛出,总有新作问世,总能给人一种创新的启迪。这部《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依然如此,立论创新,论据充分,让读者信服且从中受益。古人有道是,“森峨峨之太华,若秀色可餐。”我想,这可餐的“秀色”,正是当今国人祈盼的“绿色”。我们带着虚心讨教的喜悦心态,拜访了胡鞍钢教授,聆听他为读者“解惑释疑”。“听先生一堂课,胜读十本书”。胡鞍钢教授给我们描绘了“中国创新绿色发展”的远景和“路线图”;我们的收获是,再造秀美山川,中国迈向绿色经济,“青山着意化为桥”,“绿”色可餐。
“黑色发展”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能发展自己,贻害他人。
《中关村》:胡教授,我们刚刚拜读完您的新作《中国:创新绿色发展》。“每临大事有新意”是您“著书立说”的特点。这部近20万字的心血结晶,字里行间充满着信念、激情和建言。请介绍一下出书的宗旨。
胡鞍钢: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也像已经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那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排放,后减排”的过程,即我们称之为生态赤字急剧扩大到生态赤字减小的过程,这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所付出的巨大生态代价。鉴于此,绿色发展,是未来中国实现绿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如何走向绿色发展,如何创新绿色发展,如何实现绿色中国目标,是我们国家进入21世纪的一个全新的大课题,一个创意的大思路,一个宏伟的大战略。撰写《中国:创新绿色发展》的惟一宗旨就是: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发展理论,总结中国绿色发展实践,设计中国绿色现代化蓝图。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绿色发展上可以说是走在了全国前面,无论是产业形态、增长模式,还是生态环境等诸方面都多有建树。我希望中关村,希望北京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大步前进!
《中关村》:时下,发达国家时刻不忘用环境污染问题制约发展国家的行为,标榜他们的文明生产的理念,把世界污染的责任推脱给别国,我们该怎样看待这种“恶人先告状现象”?
胡鞍钢:事实胜于雄辩。西方的现代化看起来是成功的,并已成为世界发展国家所普遍追求的目标、追赶的对象,但是他们付出巨大的、看不见的代价,消耗了比其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世界能源和资源,占据了比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二氧化碳排放的比例。它既具有负外部性又具有外溢性,致使全世界承担这一后果。所以这条道路实质上是不成功的,也是不可重复的,是造子孙孽,断子孙路,发展自己,贻害他人的“黑色发展”。可以说,今日世界生态危机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危机。
全球生态危机从本质上宣布了西方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一危机也预示着人类发展模式必须转型,必须转向自觉、自律的发展:人类正在加速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目前绿色工业革命已进入黎明时期,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摒弃。如果希望实现人类共同永续发展,必须选择尝试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绿色发展。
情有独钟,为“绿色北京路线图”出谋献策。首善之区绿色可餐令人神旺。
《中关村》:您有一句名言,“真知源于实践,政策来自群众,创新来自地方”。作为中关村人,我们感同身受。由中关村的绿色发展,我们联想到首善之区的发展理念——“人文北京”、“科技北京”和“绿色北京”。您对北京建设“绿色现代化大都市”一往情深,一定有很多肺腑之言,请谈谈看法。
胡鞍钢:清华园的绿波,中关村的兴旺,我是身临其境的“践行者”;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让我情有独钟,无法忘怀。记得,2009年的11月17日,我应邀参加中共北京市委举办的建设“绿色北京”专家座谈会,由刘淇同志主持,吉林、牛有成等同志参加,我作了《创新绿色北京实践,率先实现绿色现代化》的发言,核心观点是北京虚心学习世界各大城市的成功经验,集成创新、综合创新、自主创新符合北京市情的世界级特大城市的绿色现代化。令人欣慰的是2010年3月初,北京市公布了《“绿色北京”行动计划》,是年8月又发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北京市“绿色北京的路线图”。
《中关村》:我们在书中看到了您对“北京建设世界级绿色现代化之都”的描述,恢宏而气势磅礴。尤其是“绿色北京路线图”,令人神旺并充满希望。
胡鞍钢:“绿色北京”建设大体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建成绿色现代化的世界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弘扬,宜居的生态环境基本形成,将北京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第二步,到2030年建成绿色现代化的世界之都。“成为世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基地;成为世界高等优质教育基地和文化创新基地;成为国际旅游名城;百分之百地使用优质能源、清洁能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减少;绿色生态空间比重进一步扩大,成为世界上绿色生态空间最大的城市”。
《中关村》:在您的笔下,北京“秀色可餐”,这里的“秀色”实为“绿色”。“但愿人长久”,活到“九十九”,期颐之年“共婵娟”。您为“北京如何变绿”提出了建言。
胡鞍钢:概言之,“打造三大绿色发展体系,即“绿色生产体系,绿色生活体系,绿色生态体系”。“绿色生产体系”包括:产业不断变绿;生产不断变绿。“绿色生活体系”主要指: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交通要“变绿”,成为中国最清洁的交通枢纽和网络体系。“绿色生态体系”应涵盖:治理污染让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加大生态建设,使北京大地“变绿”。“层林尽染”,一派生机。
“中国绿色发展计划之道”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行动”
《中关村》:日前,我们读过新华社的一篇报道——“北京新目标:让森林‘走进’城市”。文中说,“专家指出,把森林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的做法,值得称道,也值得其他城市仿效”。可见,“绿色北京”已然起到“示范效应”。《中国:创新绿色发展》当然说的是全国可持续发展。
胡鞍钢:诚然如是。京都一绿一点绿,全国皆绿一片绿,最是让人高兴时。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国经历了沉重的“黑色发展五年计划时期”(“一五”到“五五”),资源价格扭曲,资源利用率低下,可谓是“黑色发展的五年计划”。我们经过了“恶梦初醒的起步转型期”(“六五”到“八五”),扬弃了“黑色计划模式”,开始步入“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健康的轨道。我们终于迈进了“可持续发展阶段”(“九五”到“十五”),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计划”,于是“出现了新中国少有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今,我们信心十足地开始“转向绿色发展”(“十一五”到“十二五”),“政府责任目标定义为约束性指标”,迎来了“全部约束性指标都顺利完成的”的大好局面。
“十二五”规划以绿色为主题,成为21世纪上半叶中国绿色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主要内涵是:首先,绿色发展指标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无论是“绿色增长”、“绿色财富”抑或“绿色福利”,都有跳跃的数字吸引眼球。二是,充分强调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全面公平和谐可持续发展,以绿色增长带动绿色福利和绿色财富。三是,明确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作为改革的攻坚方向。四是,首次明确提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绿色发展方面,中国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应当坚持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行动”的目标。所谓“同一个世界”,是指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中国。所谓“同一个梦想”,指的是中国有史以来首次与世界有了同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谓“同一个行动”,系指我们与世界同行。
当然,“中国绿色发展规划之道”有其丰富的内容。一是,“充分用看得见的规划之手来补充而不是替代看不见的市场之手,两只手共同发挥作用”。二是,对“规划制定的延续性与调适性”要辩证的理解和坚持。三是,“规划在国家战略中体现‘分步走、上台阶’的发展逻辑”指导我们的行动。四是,“集思广益的规划制定模式”体现中国独特的“民主集中”管理决策的特色。五是,“规划之手有力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划执行体制”。六是,“规划之手有合力,不同类型的看得见的手之间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掣肘”。
这些做法都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宝贵经验,在中国有“普适价值”。中国的绿色发展之道,就是以发展理念创新,引导绿色发展战略创新;以绿色发展规划创新,引导绿色发展实践创新。惟有五年规划不断“变绿”,才能强有力地推动中国“变绿”。因此,五年规划是中国的“显性”优势,不仅为中国绿色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还是实现发展目标的行动纲领。
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智慧”,阐述“中国理论”,介绍“中国创新”
《中关村》:我们在您的著作中,还读到“森林重庆——西部绿色崛起之星”,看到了“森林重庆的六大工程”;“森林青海——为中国提供最大公共产品”,知道了“保护三江源”是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贡献。还有 “北大荒”的梦想,亿利集团的“大漠奇迹”……看来您作为学者,不仅“读万卷书”,更重视“行万里路”。这些“微观”的研究成果,更能体现“行万里路”的学风。
胡鞍钢:这是中国学者的治学方法——谙熟“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读万卷书”是继承和借鉴他人的知识,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喧闹”;但毕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行万里路”。中国伟大的学者李时珍,不但是中医药学家,还是中国地理学家,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我可以自豪地说,这部《中国:创新绿色发展》的写作方式,更强调“行万里路”,行走在神州大地,发掘状写中国创意。本书的写作正是基于实地调查研究和对国情、省情和企业的考察。书中的一些章节,诸如“地方绿色实践”、“企业绿色创新”等,都是根据我多年的实地调查研究的手记与政策咨询报告凝练而成的,是第一手访谈记录、第一手资料汇编、第一手数据笔记而形成的结论;这样有的放矢的意见,同时也给予地方和企业创新绿色发展实践以具体指导。
《中关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您的呕心沥血之作,取得了“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理论政策研究之效果。毋庸讳言,恕我直说,时下的某些学者特别是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往往是“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还有学者练“嘴上功夫”,有“皮里春秋”之嫌。可是读过您的许多研究国情的著作,却透露着“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责任感。
胡鞍钢:作为一名中国学者,站在人类发展知识的最前沿是我最大的追求;作为一名清华大学教师,我更加希望把优秀的学生推向这一前沿,一同做出知识贡献。这也是我因缘受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办学理念的启发——“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立志为全球推动可持续发展培养未来的世界领袖。《中国:创新绿色发展》成书的直接原因,一个目的是作为中国学者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智慧”,阐述“中国理论”,表达我们的自然观、发展观和未来观,反映我们对21世纪生态文明、绿色发展道路的思考、创意和重要观点。再一个目的是作为中国智库向世界介绍“中国创新”。早在2003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和政策,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当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现代版。环顾世界,在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这也是独一无二的,成为21世纪上半叶中国新长征——绿色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和重要标志,迎接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的到来!
用毛主席的话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关村》:谢谢您传来的信息:绿色发展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人类,惠及全球”。诚如朱镕基同志所言,“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那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