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约翰·博格:一个人抗击一个行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1 00: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他是与整个美国基金行业格格不入的批判者,亲手缔造了世界上第一只指数基金;他努力凭借个人的力量修正那些蚕食股东权益的行业明规则和潜规则;他强烈抨击基金管理公司“赚了算我的,赔了算你的”病态自利逻辑,倾其一生在基金行业中奋战;他拥有了无数赤诚的投资者拥趸,但自己却成了基金行业的“讨厌鬼”。他就是连巴菲特都惺惺相惜的伟大投资者———约翰·博格。

  《约翰·博格传》,生动还原了无数光环笼罩下充满了矛盾与艰辛的博格真实的一生。

  他一生致力坚持“低成本运营”理念,揭穿了“那些短期获取较高赢利水平的基金在扣除管理费用后,竟然远远落后于大盘”的不幸事实。

  他粉碎了将基金绑定到管理公司巨轮上的怪圈,首创无溢价分销体系,用“服务费率差”解决了投资者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利益矛盾,构建了公司与员工双向“忠诚”的健康企业形态。

  他一生拥有强烈的使命感,坚信他和他的员工“并不是在为一家共同基金公司工作,而是在改变整个共同基金行业”。

  约翰·博格提出“低成本运营”的经营理念,来自于他童年脆弱困顿的家庭;他对基金行业的伟大构想和担当来自于他大学时代的毕业论文;他“保守、稳健”的运营理念则来自于他的导师沃尔特·摩根;而他作为基金行业的良心,坚守股东利益,为中小投资者做护身符的操守,则来自于他内心同“价值投资之父杰明·格雷厄姆”一样的“资本原教旨主义”……

  这位数学天才、基金骄子在专业领域内所向无敌。初到威灵顿公司时,他同詹姆斯·弗林奇(后担任公司股权交易部高级副总裁)打赌,“自己用计算尺计算要比弗林奇使用当时最新的旋转计算器还要快”。他自1955年起担任摩根的助手,在7年的时间内,不仅充分掌握了基金运作方方面面的内容,还会同投资部一起分析股票和债券,同财务部一起处理数据,代摩根写信,为销售部准备公司年报和备忘录,他在摩根的培养下形成了凌厉完美的工作作风。

  年轻的约翰·博格有着摩根无法比拟的活跃发散思维,他能准确把握资本行业动向,直言劝谏摩根开发股票基金。事业初期,在“伯乐”的支持信任下,他成功度过了事业的第一瓶颈期,为后续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约翰·博格精于业务而疏于人事,这柄双刃剑让其遭遇了两次沉重的事业打击:

  第一次是“单纯”的博格“引狼入室”。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博格的语气中暗带一丝痛苦:“一个人在极度愚蠢和缺乏耐心的情况下,才会说我们搞合并吧,它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像强强联手一样。”为顺利完成与T D P& L公司合并,达成资本与管理的强强联合,他“竟然同意把威灵顿公司40%的投票权划归对方所有,这一比例甚至高于他自己28%的所有权,他低估了这一行为潜在的风险。”事实并没有向博格预想的那样,他看得懂资本市场的风云诡异,却看不透人性的复杂多变。威灵顿公司新进的合作伙伴,不仅未给公司带来卓越的资本运作管理经验,反而妄图掌握威灵顿管理公司的控制权。在权力的角逐下,博格面临被威灵顿公司扫地出门的危局。这一次惨痛的教训让博格经历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挫折。

  第二次是“讨厌鬼”博格与自己的搭档约翰·布里南的信念之争。他们不论是性格还是处事方式都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最关键的是他们立场的本质分歧,博格关注的是基金股东的利益,而布里南更感兴趣的是先锋公司作为一个企业的自身发展,他更关注企业利益。这种根本立场的不同,造就了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在一边殚精竭虑促使股东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又不得不提防来自于公司和行业内部的明枪暗箭。在业务之争上,博格永远是胜者,而在涉及人事方面,他至80高龄仍然心存天真。正是这种源于内心的纯净和无畏,才让博格成了混乱基金行业的良心。

  “博格留下的遗产一样值得称道,在那些熟悉他、爱戴他的人心中,博格永远是一位伟人。”离开博格的先锋公司仍然持续运营,但是否仍然坚持了博格的经营准则,是否仍将维护股东权益作为企业运营最大的使命,是否对每一位员工都充满了人性关怀?全世界都期待知晓答案,看离开了博格的先锋公司和整个基金行业该何去何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