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之后鸿海结盟细节披露 中国或为夏普救命稻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1 03:0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张君漫
面对2011财年创纪录的46.6亿美元巨亏,日本消费电子巨头夏普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一是此前已经披露的结盟台湾鸿海集团,二是加大对最大海外市场——中国市场——的投资。
2012年5月31日,夏普大中华区CEO、夏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菅野信行告诉记者:去年夏普中国区本地营收虽比前年有所下滑,但占其海外销售比例上升至37.9%,而今年中国区本地营收目标是到600亿元,同时将其占海外销售的占比提升至46.3%。
菅野信行指出,占夏普整体营收50%以上的日本市场正面临着日元升值、高昂的法人税率、日美自由贸易协定、劳动限制、环境限制和电力不足等“6重苦”,这让夏普对新型商业环境和市场的应对能力和反应速度都存在严重不足,将更多的生产、研发、商品企划等管理转移到中国是其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在引进鸿海集团入股并将50%的10代线液晶面板产能包给鸿海后,夏普在日本本土的液晶面板等核心产业也有望获得新生。然而,对是否将向苹果提供不同尺寸的最新技术液晶面板等敏感问题,夏普高层以涉及商业机密拒透细节。
中国成为“救命稻草”
2009年,夏普中国区的销售已经成为夏普最大海外市场,去年夏普中国市场销售额达到413亿元,占其海外收入比例的37.9%。调研公司奥维咨询副总经理文建平表示,“所有日本企业中,夏普来自中国市场的销售占比最高。在中国液晶电视、智能手机等市场竞争中,夏普也是所有日资品牌中表现最出色的。”
今年“五一”黄金周电视大战,夏普依然做到了外资品牌领先的成绩。据中怡康最新数据,其间夏普液晶电视出货量占比10.4%,仅次海信、创维和TCL三家本土品牌。
在去年全球业务陷入亏损、日本市场出现大幅萎缩后,夏普决定加大中国市场的投资。去年10月,夏普第一次出资3000万美元注册成立夏普(中国)投资公司,同时成立健康环境和信息通信两大重点事业部。
菅野信行透露,这两大事业本部组建后,夏普健康环境中国业务去年下半年增长1.7倍,而整个夏普中国的商业模式正向完结型商业模式转型,在统辖公司范围内完成产品设计、商品企划和软件开发部门的管理移交。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近日,夏普又先后在南京和无锡组建面向中国市场的液晶事业系统事业本部和电子元器件事业本部,将日本事业部管理功能全部移交到中国,目的是更有效地进行地产地销的深度开发。
据介绍,夏普在南京的夏普电子开发南京有限公司和南京夏普电子有限公司将承接其在中国销售的所有液晶电视等AV系统业务的生产,而今年4月,夏普生产复印机的夏普办公设备常熟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第二工厂也已投产,产能从原来40万台提高到65万台。
中国对夏普越来越重要,加上其在中国生产出口海外的业务,去年夏普在中国总收入已达700亿元。而今年夏普的目标是达到两位数增长,其中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等电子元器件转移到中国后,这部分业务收入目标为400亿元。
但夏普的中国业务能否反弹,还是未知数。虽然其将中国市场作为扭亏的重要支撑,但在三星、苹果等智能手机厂商冲击下,其在中高端本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智能手机业务占有率出现下滑,而液晶电视也失去了以往的竞争力。
结盟鸿海背后
保持中国市场增长是扭损的紧要步骤,但如何让日本本土和欧美业务复苏更为重要,结盟鸿海因此成为夏普的重要选择。
菅野信行表示,“在液晶技术领域,夏普一直都是独立完成从液晶面板到液晶电视的垂直产业链的打造,但这种单打独斗的模式已经走到极限,夏普必须打破局面。”
夏普认为,其自身拥有全球唯一的第10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并在LTPS低温多晶硅中小尺寸液晶面板领域拥有仅次于三星的竞争力,而鸿海拥有全球最大生产线和成本竞争力,双方合作是双赢选择。
“夏普管理层打破了国籍和行业框架的限制,选择让鸿海成为夏普母公司和10代线股东,不仅将保持10代线稳定的开工率,也将使双方在液晶电视等领域的联合市场推广更为迅速有效。”菅野信行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5月28日索尼以1.2亿美元的代价彻底甩掉夏普10代线的股份后,夏普10代线的股权结构又发生变化,除10代线自己保留5.7%股权后,夏普和鸿海各持37.81%股权,而两家全球彩色滤光片的领军企业大日本印刷和凸版印刷也成为股东,持股比例都是9.54%。
通过股权调整,夏普10代线开工率有望从之前的30%提升到70%以上,并完成从液晶面板、彩色滤光片到液晶电视、显示器等完整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不过夏普与鸿海的合作还不只如此,夏普可将从鸿海获得的16亿美元现金用于最新液晶、OLED等技术的研发,而且还将加强其在中小尺寸面板领域的竞争力。
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表示,“与索尼还有游戏和数码业务支撑、松下转型新能源不同,夏普80%业务与液晶有关,其业务单一性面临技术升级的风险更大,所以夏普与鸿海合作将是其在液晶技术领域的终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