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系列报道I完结篇 非豪华伦敦戏剧的吸人秘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5 01:13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

  4月18日,2012年伦敦奥运倒计时100天,伦敦西区数百位演员在细雨中翩翩起舞,向全世界发出“伦敦西区欢迎您”的热烈邀请。

  5月17日,北京英国驻华大使官邸举办2012艺述英国(UK NOW)庆祝活动,这场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英国艺术和创意产业盛会将英国的戏剧、音乐等文化产品直接带到中国的17个城市。

  伦敦西区(West End Theatre)是与纽约百老汇齐名的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是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也是英国戏剧界的代名词。根据伦敦旅游局统计,伦敦每年迎来的世界游客当中,大约有25%都会冲着伦敦西区“世界戏剧之都”的名声去看戏,剧院是游客游览伦敦日程表的重要一站。

  是什么原因让伦敦西区戏剧历久不衰?中国的剧场演出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丑”剧院里上演高水平戏剧

  到过伦敦西区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印象:并不宽阔甚至有些拥挤的街道,搭配着外观“非豪华”的剧院。但就是这些在国人看来不那么气派的剧院里长年上演着经久不衰的剧目,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全球观众。

  西区剧目长期坚持传统与现实并重,既有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如《悲惨世界》、《培里克里斯》,也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剧目,如《史莱克》、《绿野仙踪》等。恐怖剧《捕鼠器》自1952年首演以来,至今已演出了2万多场,是英国历史上上演时间最长的剧目,《悲惨世界》、《猫》、《歌剧魅影》等也有着超过20年、过1万场的演出表现。

  除西区戏剧外,英国还有许多有特色的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在自己的游记中写道:“座落在泰晤士河畔的英国国家剧院,其建筑形象实在不敢恭维,甚至可以说‘丑’,但并不影响里面上演英国最高水平的戏剧。”

  站票照样有人买

  同样坐落在泰晤士河畔的莎士比亚伦敦环球剧院也极富特色,这里还保持着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剧时期的风格。露天圆形剧场,没有高级的音响设备,全凭演员嗓音,天籁自然,当然也就不会有假唱之类弊端;布景和道具极其简单,背景和中国传统戏曲一样虚化,留给观众极大想象空间。这里吸引人的是舞台上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一句话,内容大于形式,吸引人的不是靠金钱和技术的堆砌。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圆形剧场还保留着莎翁时代的站票,售价约5英镑(约为49元人民币),和演员近距离接触,站着看完演出的观众也大有人在。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2011年年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中国也需要打造自己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对北京的剧场群建设,他表示,切忌豪华装饰,切忌造价高昂,否则将来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会导致票价升高,观看门槛升高,从而把大量消费者拒之门外。“美国人、英国人在不比我们钱少的情况下,为什么盖几十个、上百个剧院都造价这么低?是因为它符合让最广大观众进入这个产业的规律。”张宇说。

  试演模式高效多赢

  伦敦西区的剧院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家级非商业性剧院,如皇家歌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皇家宫廷剧院等,这些剧院的特点是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受政府资金扶持和赞助;另一种是商业性剧院,这类剧院数量较多,但没有政府资助,主要是通过商业化运作获得发展动能。这类剧院规模较前者小很多,布置和装潢可以根据所演剧目常换常新。

  “2012艺述英国”艺术节总监葛莉(Leigh Gibson)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英国的戏剧文化非常发达、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亚之前,各种高水平的剧院遍布英国各地。一些实验性戏剧会有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比如英国艺术理事会(Arts Council England),除此之外也要依赖于这些艺术创作者通过出售演出纪念片、唱片等形式筹款。

  5家国家级非商业剧院由于接受政府补贴,可以经常上演一些传统的极富艺术和审美价值的剧目,如果这些剧目能够在此获得认可,即可转入商业性剧院进行演出,从而使商业剧院实现成本的替代转移和风险的有效规避。如音乐剧《悲惨世界》和话剧《侦探到访》等,都是先由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和国家剧院进行试演,随后转入商业性的王宫剧院和盖里克剧院演出。这种运作方式不仅可以通过非商业性剧院有效保证国家传统戏剧文化艺术的延续,而且降低了商业性剧院进行剧目生产创作的各种成本,是一种高效而多赢的策略。

  小剧场的实用主义误区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放眼国际戏剧成熟的生存样态,其发展机制主要在于“实验、主流、商业”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关系上。中国特色的小剧场戏剧发展十分明显地呈现出将“实用性”进一步演变成“实用主义”的倾向,这种“实用主义”与社会上成风成潮成趋势的“消费主义”、“泛娱乐化”文化价值观碰撞后,产生了大量以娱乐为手段、以赢利为目的的纯商业性演出。在某些场合、某些语境,在某些不明就里的人口中,“小剧场戏剧”已经成了“小成本、低风险、容易运作的、以轻松搞笑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戏剧”的同义语。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初至2011年末,仅北京就有350多个小剧场剧目上演,数量之多可谓壮观,然而“三低”剧目(低创作投入、低艺术质量、低道德水准)也占到一半以上,令人咋舌。“无论是商业戏剧还是非商业戏剧,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必须追求品质,讲究格调——包括情感内涵的品质格调和演出呈现的品质格调。”王晓鹰说。

  另一方面,王晓鹰指出,主流戏剧院团,无论是否转制,无论所属何处,其文化职责首先都应该是向社会提供主流戏剧作品,所谓“主流”也并非单指“主旋律”,而是指讲究精神质量、追求高尚品位、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

  结束语:中外文化产业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比较不是为了展示差距,而是期待中国文化产业能找到本土化的发展路径。本系列报道刊发完毕,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系列报道”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见2012年17期《中国电影,离好莱坞有多远?》、18期《3D<泰坦尼克号>是如何制作的?》、19期《画廊何时多过拍卖行》、20期《中国艺术品市场全球第一的背后》、21期《中国动漫,八年“抗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