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银行业必须面对不良率持续上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5 09:41 来源: 中国经营网

  不良率上升的趋势已成市场及决策层的共识,中国银行业必须做好准备,未雨绸缪,及早应对。

  2011年,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银行业定价能力上升,行业利润也攀至近年的高点。但这可能只是暂时的现象。随着经济减速的影响日益明显,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并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据媒体报道,银监会已经要求五大行开展贷款五级分类自查工作,自查范围包括五大行截至2011年末全辖境内各相关贷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情况,自查结果已于5月底上报给监管机构。数据显示,此次自查所涉及的贷款总规模合计约28万亿元。

  银行自查的行为旨在充分暴露信贷风险,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表明监管层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心。这是种居安思危,因经济减速很可能使得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双升,也是金融机构微观审慎经营的体现。须知,银行不良资产的暴露是非线性的,不会以匀速的态势增长,而很有可能在某一个时间点突然增加。特别在中国,历史与现实都让人无法对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掉以轻心。

  从历史上看,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国际国内综合性因素的冲击下,中国的主要银行曾一度技术性破产,政府被迫对国有大行进行救助,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革。2004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银行业改革称为“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时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回顾时表示,当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5%-60%,危急的情况犹如“泰坦尼克号”快要撞冰山一样,并笑言自己就像是“泰坦尼克号”的船长,所幸凭借着坏账剥离、利差保护与高速增长渡过难关。

  从现实来说,2009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让中国各地方政府负债累累,高铁建设的大跃进也令铁道债雪上加霜,再加上房地产企业普遍的增杠杆行为,以及各地民间借贷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与银行相关的风险敞口,时下中国银行业不良率虽低,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96%,但已深埋下陡升的种子。最为关键的是,受信贷管理体制影响,中国银行业所蕴藏的风险并不清晰,贷款分类的真实性存疑,这使得监管层很难提前预判风险集中爆发的时间,从而预先做好准备。

  不良率上升的趋势已成市场及决策层的共识,中国银行业必须做好准备,未雨绸缪,及早应对。

  在此之前,包括安邦在内,已有不少机构对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提出了警告。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认为,中国银行业的风险被“不良贷款率”掩盖,称这是一个严重滞后的指标;标普也表示,中国内地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现金流被削弱,将导致今年银行业不良贷款逐步上升,全年提高2%-3%,银行业整体最高可达5%;IMF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警示,考虑到经济规模庞大而且对全球经济的系统重要性,中国的信贷状况需引起特别注意,并重申,在增长疲软而房价下跌这一尾部风险情景下,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会攀升至高达8%。正是在各路人马的预警之下,中国监管层启动银行业自查,希望能摸清楚情况,并尽可能将祸事消弭于无形。

  若不良贷款率上升成为趋势,仅靠银行自查显然不够,还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对冲坏账损失的准备。应当注意到,由于金融创新缺失,中国的金融风险基本淤积在银行体系内,近日虽有种种举动显示,银行贷款的资产证券化正在重启,但相比于庞大的贷款规模,区区500亿的试点显然只是杯水车薪。这意味着风险一旦爆发,中国银行业将首当其冲遭受重创,而不存在其他任何缓冲地带。

  2011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为1.19万亿元,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279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78%,从数据上看,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绰绰有余。但这只能应付一般的情况,至于真实情况如何,会否大大超出市场预料,只能等自查结果公布才可确知,若再考虑宏观经济减速所带来的不确定性,2012年银行的日子不会再像2011年那样美好。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不良率上升的趋势已成市场及决策层的共识,中国银行业必须做好准备,未雨绸缪,及早应对。

  本文仅代表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